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节选门《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B.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C.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D.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尝质赵    ②不能喻之怀
B.①尽收地 ②孰能讥之乎
C.①秦遇将军    ②何厌
D.①皆戮没 ②君我呼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四处游历。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荆轲后来迁移到卫国,未被卫国国君任用,到燕国后受到田光先生的善待。
B.荆轲胆量过人。为了能够让太子丹长久地侍奉自己,在太子丹请求他刺秦时,荆轲没有畏惧退缩,慨然应允了。
C.荆轲思虑周全。荆轲考虑到要想刺杀秦王,就要接近秦王,于是准备了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信物。
D.荆轲善于游说。荆轲抓住樊於期想为家人报仇的急切心理,并告诉他刺秦可以解燕国之围,成功说服了樊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4 11:4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 王 乃 使 使 斩 太 子 丹 欲 献 之 秦 秦 复 进 兵 攻 之 后 五 年 秦 卒 灭 燕 虏 燕 王 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注:①宋子,县名。②庸:做工的人。③矐:熏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怒,发兵诣赵    益:增加
B.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  亡:逃跑
C.使击筑而     歌:歌曲
D.于秦始皇     闻:报告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等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B.燕王喜认为,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
C.高渐离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听到主人家有客人击筑,能听出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D.高渐离取出自己的筑和衣裳,穿戴整齐来到堂前,满座宾客都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把他尊为上宾。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寡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阅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面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巨,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巨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故,下无民人之,弧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钟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小题5】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小题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坚以新,士选饱 以:连词,而且
B.吾闻君三而三不成者    封:受封赏
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 过:过错
D.子贡一出,鲁,乱齐,破吴 存:使……保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习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治乱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刺世事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届原造宪令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称颂的远古的帝喾,近古的齐桓公,中古的商汤、周武王,是其心目中理想贤君的榜样。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原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作者在这里也批评了屈原不善于变通的一面。
【小题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   黑质而白
B.泣涕如雨   惟草木之落兮
C.河汉清浅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相复几许   一三十年
【小题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操吴戈兮犀甲
A.信而见疑,忠而B.将军身坚执锐
C.泽后世D.身二十余创
【小题7】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兮 裔:后代B.皇览余初度兮 揆:揣度
C.日月忽其不兮 淹:久留D.来吾夫先路   道:道路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史公自序

西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有删改)

注:①先人:指司马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能明世、正《易传》  绍:继承
B.诸侯害子,大夫 雍:通“壅”,排挤
C.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整齐:整理
D.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下定决心,努力进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小子何敢让 激于义而死者也
B.垂空文断礼义 垣墙周庭,当南日
C.君比之于《春秋》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D.于是论次文 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父亲的话,借以表达自己撰写《史记》既是父亲的殷切期望,也是出于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B.司马迁认为孔子编纂《春秋》是为了阐明三代的政治原则,辨明为人处事的纲纪,判明是非,褒善贬恶等王道的重要内容
C.上大夫壶遂认为孔子编纂《春秋》是为了针砭现实,判明礼义,并用它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司马迁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本文在构思上借鉴了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作者在和上大夫壶遂的一问一答中阐明了自己编纂《史记》的缘由和目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B.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C.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D.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帝王庙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B.“夫人”,汉以前,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妻妾的称呼。
C.“崩”,本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为喻,由此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有时太后死也称“崩”,历史上吕后、窦太后、慈禧等人史书上记载均为崩。
D.“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 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后善于表演。其子惠帝死后,光哭不留泪;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她三个兄弟)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
B.吕后自以为是,爱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结果事与愿违,连她自己的儿子都不买她的账,站到她的对立面上去了。
C.吕后的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私心很重、报复心强,主要表现在对戚夫人及赵王上。
D.司马迁以其高超的史家智慧,简洁的叙述语言将汉代这一残酷的宫廷斗争描写得惊心动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2)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