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时,字时举,濠人。倜傥好奇略。从太祖渡江,积功由百夫长授元帅。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擢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据濠州,时从平章韩政讨降之。攻张士诚升山水寨,引小舫绕敌舟,舟中多俯视而笑。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洪武元年,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从大将军定河南北,浚闸以通舟师,自临清至通州。下元都,与诸将分逻古北诸隘口。从大军取平阳,克崞州,获逃将王信等四十六人。取兰州,围庆阳。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庆阳平。徐达还京,令时将骑兵略静宁州,走贺宗哲。西边悉平。

三年进大都督同知,封济宁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为左副将军,副傅友德帅河南、陕西步骑伐蜀。自兴元进克阶、文,败蜀兵于汉州,遂克成都。明年副李文忠北征,分道入沙漠。迷失道,粮且尽。遇寇,士疲不能战。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袝祭功臣庙。

时能以少击众,沉鸷不伐。帝甚重之。子敬,金吾卫镇抚,十五年嗣侯,为左副将军。平龙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敬坐死,爵除。

(《明史·顾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B.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C.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D.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受汉文明影响的儒文化圈(现韩国、越南)也有使用。
B.侯:爵位,又称封爵、世爵,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伯、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也可有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时很有胆略,跟从太祖打仗,官职一路高升,做到了元帅。进攻张士诚时,顾时乘敌人懈怠,率壮士数人,大呼跃入敌船中,使敌军大乱。
B.洪武五年,顾时协助李文忠北征,在沙漠迷失了方向,粮已尽,又遇敌人,顾时率麾下数百人击退敌人,并缴获其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
C.顾时一生戎马倥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在明朝建立之后,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
D.顾时生前深得皇上器重,死后被追封为滕国公,牌位附祭功臣庙。但是他的儿子却在后来受他的牵连被杀,爵位被剥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
(2)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30 03:4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玮,字席之,武进人。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讲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万历四十年举应天乡试第一。越七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兵部职方,历郎中,出为广东提学佥事。粤俗奢丽,督学至,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贝,磊砢璀璨,玮悉屏去弗视也。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玮廉,归而布袍草履,授徒于家。庄烈帝即位,起江西参议,历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是岁,四方大旱,玮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彼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粒之亏;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布匹,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南京光禄卿,召入为右佥都御史,迁左副都御史。时刘宗周、金光辰并总宪纪,玮乃上《风励台班疏》曰:“惩往正以监来。今极贪则原任御史王志举,极廉则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勇与臣曾不相知,家居闻勇被逮,士民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后入南都,始知勇在台不滥听一辞,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臣离南中,辄扳辕愿借成御史,惠我南人。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疏上,一时称快。诏下志举法司逮治,成勇叙用。玮旋以病谢归,未几卒。福王时,赠左都御史,清惠。

(节选自《明史·张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B.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C.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科举分级考试的一种,每隔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是古代官署六部之一,长官称户部尚书,其副职为户部侍郎。
C.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如 “迁进”表示升迁; “左迁”说明平调;“迁调”常指降职。
D.谥,给予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清惠”表示对张玮的褒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玮勤勉好学。他曾到东林书院讲学,师从孙慎行,把慎独和研几作为研学的重点与根本,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B.张玮虑事周全。任应天府丞时忧虑军食,上奏朝廷采取利民措施,既让百姓免除被催交税的困苦,也使太仓没有颗粒米粮的减损。
C.张玮崇尚简约。在广东任职时,对当地官署提供的豪华用具以及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一概舍弃屏退,不看一眼。
D.张玮善于谏言。他的《风励台班疏》中指出原任御史王志举是贪官而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是廉吏,受到众人认可,皇帝下诏惩恶扬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
(2)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 /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是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有删改)
注:直庐:值班房。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输钞代两税之半输:传递
B.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发:打开
C.事竣还朝竣:完毕
D.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焓罪状宥:宽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朝廷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官员守丧期满之后,朝廷就可以起用。
B.伍,是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文中用来代指军队,今天也有“参军入伍”之说。
C.疏,疏通、分条陈述,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战国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朝始称为奏。汉代臣僚分析问题的奏章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又称为奏疏。而“表”是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D.朔望,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称为“朔”,一般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望日的第二天,叫既望,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体察民情,安抚灾民,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魏源深得朝廷重用,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之后被重新任用。
B.魏源本来被委以重任去安抚大盘山的乱民,但他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皇帝又命令他去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C.魏源整治边镇有方,但因推荐兵部侍郎于谦等事被谏官以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将魏源闲置不用。
D.魏源曾经因为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但是之后他都得到了宽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2)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调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湖广,明朝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辖湖北、湖南和广东、广西;清朝设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七月壬辰朔”是七月初一那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时来,字惟修,仙居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松江推官,摄府事。倭犯境,乡民携妻子趋城,时来悉纳之。贼攻城,骤雨,城坏数丈。时来以劲骑扼其冲,急兴版筑,三日城复完,贼乃弃去。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及巡按御史路楷。皆严嵩私人,嵩疾之甚。会将遣使琉球,遂以命时来。时来尝抗章劾嵩曰:“嵩辅政二十年,文武迁除,悉出其手。潜令子世蕃出入禁所,批答章奏。每行事推官,必先禀命世蕃而后奏请,陛下但知议出部臣,岂知皆嵩父子私意哉!虚官帑以实权门,臣窃谓除恶务本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时张翀、董传策与时来同日劾嵩。而翀及时来皆徐阶门生,传策则阶邑子,时来先又官松江,于是嵩疑阶主使。密奏三人同日构陷,必有人主之,且时来乃惮琉球之行,借端自脱。帝入其言,遂下三人诏狱,严鞫主谋者。三人濒死不承,第言“此高庙神灵教臣为此言耳。”主狱者乃以三人相为主使谳上。诏皆戍烟瘴,时来得横州。隆庆初,召复故官。进工科给事中。条上治河事宜,又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宜用之苏镇,专练边兵,省诸镇征调。帝皆从之。隆庆二年,给事中光懋等劾其滥举。会高拱掌吏部,雅不喜时来,贬云南副使。复为拱门生给事中韩楫所劾,落职闲住。万历十二年,始起。十五年拜左都御史。诚意伯刘世延怙恶,数抗朝令,时来劾之,下所司讯治。时来初以直窜,再遭折挫,晚节不能自坚,逶迤执政间。连为饶伸、薛敷教等所劾,时来亦连乞休归。未出都,卒。赠太子太保,谥忠恪。寻为礼部郎中于孔兼所论,夺谥。
(节选自《明史·吴时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谓除恶/务本/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
B.臣窃谓除恶/务本/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
C.臣窃谓除恶务本/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
D.臣窃谓除恶务本/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出身:第三名探花,赐同进士出身。
B.高庙即宗庙。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帝王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君主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C.太保,古代官职名。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明史中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D.夺谥,把已给予死者的谥号削去。古代的谥号有的与死者生前的行为不相称,常有溢美或加恶之词,甚至颠倒是非,会出现改谥和夺谥的情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时来耿介中直,敢于弹劾权贵。他认真履行言官职责,上疏弹劾罢免了严嵩的羽翼,并力劾严嵩父子,列其数罪;任左都御史时,弹劾作恶不改的诚意伯刘世延,刘世延被治罪。
B.时来为官尽职,一心为国为民。他在松江接纳因倭寇犯境而逃难的乡民;任工部给事中,筹划多处治河事宜,又上疏推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做好边关军备,建议被皇帝接受。
C.时来重情重义,不屈服于严嵩。他曾与董传策、张榊三人在徐阶授意下,相约同日上书弹劾严嵩,反被严嵩以“畏惧出使琉球”为由,打入大牢,受尽折磨也未供认出自己的老师。
D.时来几经起落,人生颇为传奇。历任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谏官,曾抗疏弹劾严嵩,为严嵩暗算,谪戍横州;后被高拱门生论劾,落职闲住:再次起用后,接连被弹劾, 病死异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来以劲骑扼其冲,急兴版筑,三日城复完,贼乃弃去。
(2)时来初以直窜,再遭折挫,晚节不能自坚,逶迤执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