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注]。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有删改)
[注]:直庐:值班房。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输钞代两税之半输:传递
B.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发:打开
C.事竣还朝竣:完毕
D.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焓罪状宥:宽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朝廷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官员守丧期满之后,朝廷就可以起用。
B.伍,是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文中用来代指军队,今天也有“参军入伍”之说。
C.疏,疏通、分条陈述,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战国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朝始称为奏。汉代臣僚分析问题的奏章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又称为奏疏。而“表”是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D.朔望,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称为“朔”,一般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望日的第二天,叫既望,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体察民情,安抚灾民,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魏源深得朝廷重用,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之后被重新任用。
B.魏源本来被委以重任去安抚大盘山的乱民,但他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皇帝又命令他去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C.魏源整治边镇有方,但因推荐兵部侍郎于谦等事被谏官以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将魏源闲置不用。
D.魏源曾经因为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但是之后他都得到了宽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2)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7 08:0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荣,字仁甫,山海卫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督饷大同,值兵变,杀总兵官李瑾。总督刘源清率师围城,久不下。荣素有智略,善应变。叛卒掠城中,无犯荣者。外围益急,荣密约都指挥纪振、游击戴濂、镇抚王宁同盟讨贼。察叛卒马升、杨麟无逆志,乃阳令宁持官民状诣源清所,为叛卒乞原,而阴以荣谋告,请宥升、麟死,畀三千金,俾募死士自效。会源清已罢,巡抚樊继祖许之。升、麟遂结心腹,擒首恶黄镇等九人戮之。荣乃开城门,延继祖入,复捕斩二十六人。录功,擢光禄寺少卿,再迁太常寺少卿。

二十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贡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总兵官杨信驱以御寇,死者十之一。荣言:“彼以好来,而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诏夺信官,楷死者送之归。番人感悦。逾年,以大同巡抚赵锦与总兵官周尚文不相能,诏荣与锦易任。俺答数万骑入掠,荣与尚文破之黑山,进右副都御史。寇复大举犯中路,参将张凤等阵殁。荣与尚文及总督翁万达严兵备阳和,而遣骑邀击,多所杀伤,寇乃引去。代府奉国将军充灼行剽,荣奏夺其禄。充灼等结小王子入寇,谋据大同。荣告尚文捕得皆伏辜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边当积粟而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帝立从焉。

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奏行秋防十事。已而翁万达入为尚书,遭母丧,荣复当署部务,辞疾乞休。帝怒,夺职闲住。越二年卒。

(选自《明史》卷八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荣告尚文捕得/皆伏辜/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边当积粟/
B.荣告尚文/捕得皆伏辜/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边当积粟/
C.荣告尚文捕得/皆伏辜/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边当积粟/
D.荣告尚文/捕得/皆伏辜/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边当积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B.贡使,进贡的使臣;贡,进贡,古代臣下献东西给君主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宗主国。
C.阳,指山的北面。古时候,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阴。
D.乞休,请求退休。这是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申请辞职退休的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荣颇有智慧谋略。他在总督刘源清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用计谋收买了叛军中的人,通过他们擒获叛军首领并杀掉。
B.詹荣善待外国使者。他得知杨信驱使鲁迷国使者上前线作战,就用棺材装殓战死者送归鲁迷国,鲁迷国的人很受感动。
C.詹荣具有军事才能。他担任大同巡抚时,修建了大量御敌工事,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强军策略,敌寇多次进攻都未得逞。
D.詹荣深受皇帝信任。他自考中进士后官职得到了多次升迁,最终官至兵部右侍郎,虽未担任尚书,但一直代理兵部事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阴以荣谋告,请宥升、麟死,畀三千金,俾募死士自效。
(2)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撤去。
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光宗即位,以国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天启元年六月还朝。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都御史邹元标侍经筵而踬,帝遣中使问状。国祚进曰:“元标在先朝直言受杖,故步履犹艰。”帝为之改容。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
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文恪。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B.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C.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D.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御史,是由中央派出巡视地方的御史,既可对府、州、县等衙门进行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谥,一般指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颁赐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国祚富有胆识,嫉恶如仇。担任礼部右侍郎期间,针对陈奉横行不法之举,他给巡按御史曹楷写信,请曹楷检举揭发陈奉的罪状。
B.朱国祚参议朝政,敢于直言谏诤。对外戚郑国泰的不当言论,他不惧权势,指出其乖谬之处。皇长子之事,他上疏数十次,最终让皇帝确定了储位。
C.朱国祚清正谨慎,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面对别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的言论,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
D.朱国祚不计前嫌,一心为公。当因事触犯自己的礼部侍郎王纪被魏忠贤驱逐时,他联合其他大臣极力挽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
(2)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世卿,字象賢,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幸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早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B.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C.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D.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早/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帑,收藏钱财的仓库。《后汉书·郑弘传》:“人食不足,而帑藏股积。”(百姓的食物不丰足,然而仓库贮积得十分丰厚。)
B.闾井,间里,居民聚居之处。唐·韦应物《寄柳州韩司户郎中》诗:“春风吹百卉,和煦变闾井。”
C.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唐·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宜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D.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主管教育的官职,负责对外事务、科举考试,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
(2)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B.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C.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D.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府,也称太守,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国家也不可以强召丁忧的人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后妃、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中肯评价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C.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编自《明史·徐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B.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C.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 皆用之。
D.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B.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殿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出身。
C.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
D.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B.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合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D.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夏言于死地,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