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度,字公雅,开封祥符人。登服勤词学科,为大理评事。旧制监司及藩镇辞谒皆赐对仁宗初即位止令附中书枢密奏之度言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时西疆未宁,二府三司,虽旬休不废务。度言:“请给假如故,无使外夷窥朝廷浅深。”从之。庆历中,副杜衍宣抚河东。久之,知审刑院。时江西转运使移文属州,凡市米盐钞,每百缗贴纳钱三之一。通判吉州李虞卿受财免贴纳,事觉,大理将以枉法论。度曰:“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遂贷虞卿死。帝尝问:“用人以资与才孰先?”度对曰:“承平时用资,边事未平宜用才。”时度在翰林已七年,而朝廷方用兵,故对以此。谏官孙甫论度所言,盖自求柄用,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夭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未几,擢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因言:“周世宗募骁健,有朝出群盗、夕备宿卫者。请择河北、河东、陕西就粮马军,以补禁旅之阙。”又言:“契丹尝渝盟,预备不可忽。”明年,典参知政事。后二年,卫士为变,事连宦官杨怀敏,枢密使夏竦请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鞫之,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自安。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勿罔法。”争于帝前。仁宗从竦言,度遂求解政事,罢为侍读学士。迁尚书左丞,卒。谥文简。度性淳质,不为威仪,居一室十余年,左右无姬侍。然喜论事,在经筵岁久,帝每以学士呼之而不名。尝问蓍龟占应之事,乃对:“卜筮虽圣人所为,要之一技而已,不若以古之治乱为监。”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丁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制/监司及藩镇辞谒皆赐对/仁宗初即位/止令附中书/枢密奏之度言/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
B.旧制监司及藩镇辞/谒皆赐对/仁宗初即位/止令附中书/枢密奏之度言/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
C.旧制/监司及藩镇辞谒皆赐对/仁宗初即位/止令附中书/枢密奏之/度言/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
D.旧制监司及藩镇辞/谒皆赐对/仁宗初即位/止令附中书/枢密奏之/度言/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府三司”是宋代为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设立的官府机构;“二府”指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和管军事的枢密院,“三司”指管财政的盐铁、户部、度支。
B.“旬休”,中国古代官员例行休假制度。不同朝代休假时日有些不同,汉代称“休沐”应“洗沐归谒亲”;《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与本文意思不同。
C.“禁中”,既指禁令所及范围之内:也指帝王、后妃等生活起居的宫苑,因非侍御者不得入内,故称之,又称作“禁内”或“省中”。本文指后者意思。
D.“经筵”,汉唐以来历代帝王为讲论经史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正式制度化,主要以翰林学士置讲官,经筵制度是与顶层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度察知典宪,进言公正。吉州通判李虞卿受贿,且违背转运使移文的规定而不交贴纳,大理寺以枉法判其罪,丁度进言说了公正的话。
B.丁度因势论官,为公论事。关于用人,他说承平时任用有资历的人,边境未安时任用有才之士;他任侍从十五年,多次论事未涉及私心。
C.丁度审时度势,献计献策。他建议挑选需要提供给养的骑兵来补充禁卫军的缺额:还说契丹曾经背叛盟约,建议应该做好预先防备。
D.丁度法度分明,敢于争辩。宫廷卫士叛乱,丁度与他的上司争论,认为应将此事交给外台,并对其党羽追究查办,而不宜无视法律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枉法,谓于典宪有所阿曲。虞卿所违者,转运使移文尔。
(2)卜筮虽圣人所为,要之一技而已,不若以古之治乱为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09:0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丞奉郎,寻直秘阁。六岁,从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

绍兴十七年,中两浙转运司试。明年,登进士第,调太社令。二十一年,世忠薨,服除,秦桧素衔世忠不附和议,出彦直为浙东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拜光禄寺丞。

乾道二年,迁户部郎官、主管左曹,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初,代者以乏兴罢,交承,为缗钱①仅二十万。明年奏计乃四倍,且以其赢献诸朝。帝嘉之文言文阅读答案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丞奉郎,寻直秘阁,拜司农少卿,进直龙图阁、江西转运兼权知江州。

七年,授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条奏军中六事,乞备器械、增战马、革滥赏、厉奇功、选勇略、充亲随等,朝廷多从之。先是,军中骑兵多不能步战,彦直命骑士被甲徒行,日六十里,虽统制官亦令以身帅之,人人习于劳苦,驰骋如飞。事闻,诏令三衙、江上诸军仿行之。

明年,兼工部侍郎,同列议:大辟②者历三鞫③之弗承,宜令以众证就刑,欲修立为令。彦直持不可,白丞相梁克家曰:“若是,则善类被诬,必多冤狱。且笞杖之刑,犹引伏方决,况人命至重乎?”议卒格。以议夺吴名世改正过名不当,降两官。

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既至,几罹祸者数,守节不屈,金卒礼遣之。为帝嘉叹。迁吏部侍郎,寻权工部尚书,复中大夫,改工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方控辞,以言罢。

寻知温州,首捕巨猾王永年,究治之,杖徙他州。奏免民间积逋,以郡余财代输之,然以累欠内帑坊场钱不发,镌一官。海寇出没大洋劫掠,势甚张,彦直授将领土豪等方略,不旬日,生禽贼首,海道为清。

又乞令州郡守臣任满日,开具本州实在财赋数目,具公移与交代者,并达台省,庶可核实,以戢奸弊,帝悉嘉纳。

淳熙十年,夏旱,应诏言,迩者滥刑,为致旱之由。明年,入对,论三衙皆所以拱扈宸居,而司马乃远在数百里外,乞令归司。久之,再为户部尚书。

卒,特赠开府仪同三司,赐银绢九百,爵至蕲春郡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有改动)

(注)①〔缗(mín)钱〕穿成串的钱文言文阅读答案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丞奉郎,寻直秘阁阅读答案。古制一千钱为一缗。②〔大辟〕死刑③〔鞫(jū)〕审讯,审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令器也 令器:卓越的人才。
B.秦桧素衔世忠不附和议 衔:怀恨。
C.迁吏部侍郎,寻权工部尚书    权:代理。
D.海寇出没大洋劫掠,势甚张    张:紧张。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
B.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
C.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
D.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彦直有军事才能,治军有方。他条陈上奏了有关军中的六件事,多被朝廷采纳。此外他还整训骑兵,命令他们穿上铠甲步行,使他们习惯于劳苦,奔跑起来像飞一样。
B.韩彦直出使金国,英勇不屈。他被朝廷派去出使金国,先是被金国使者多次刁难,后来又几次遇到祸乱,但他总是英勇不屈,保持气节,金国最终以礼相待。
C.韩彦直整治奸猾,爱护百姓。他担任温州知州后,第一件事就是逮捕了老奸巨猾的王永年,又上奏请求减免民间拖欠的赋税,但因郡里财政收入亏空而被降级。
D.韩彦直正直廉明,敢于进谏。他曾请求命令州郡各级官吏任职期满后,开列出本州实际财政收入数目,以防止徇私舞弊;又请求下令召回统帅三衙的三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2)且笞杖之刑,犹引伏方决,况人命至重乎?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清心亭记

元·吴旭

①清心亭者,广陵蒋公安道所筑也。公自至正六年春出宰来安(1),越明年人和岁丰,废坠悉举。县治之前,旧有官地一亩,为豪家侵据,人无敢理之者,公因询耆老以复之。于是薙榛莽,浚砂砾。深仞有奇,泉脉随应,环甃以石(2),波光云影,上下相映。植槐柳于四旁,种莲芡茭菱于其中。即池之隙地,筑亭三间,朴而不雕,高明严巩。

②公退之暇,焚香静坐,徘徊徙倚,消遣世虑。或载酒肴,集僚友于其上。树荫蓊郁,禽声左右,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宴酣之乐,人见其有欧阳公遗风,号公为小醉翁焉。亭成而未名,邑民请以小醉翁扁之。

③公曰:“不然,此非吾志也。居仁不才,奉天子命出宰是邑,民之休戚系焉。夙夜祇惧(3),虑弗治为怀。矧来安素称难治,每听政之际,牒讼倥偬(4),工役劻勷(5),簿书期会之冗,赋役出纳之繁,剸之理之(6),百事丛脞(7),骚吾心,拂吾耳,幸不为物所忤而败事。则退席于斯亭之上,屏其视听以怡吾神,以静吾虑,逍遥徜徉,洞达古今。学校思欲兴之,田野思欲辟之,善良思欲安之,强暴思欲去之。户版何道以增之,词讼何道以简之。鼠窃狗偷,四境弗靖,欲防御以弭之。重科厚敛,贫富不齐,欲设法以均之。此皆所以致吾之思也。凡事物之来,意有未诚,则不能与民相感,故憩于斯亭之上,思有以清吾心焉。夫醉翁亭者,欧阳公寓一时游观之乐,非政治之所先。斯亭匾以清心,不亦可乎?

④众皆曰:然。求旭文以记之。旭因曰:“子尝闻清心之说乎?夫心者,神明之舍,五官之主也。彼流其情,而乱于气。与夫端若槁木,块若死灰,皆不知清心之要者也。吕氏曰:当官者,要以清心省事为本,公兼得之矣。盖公之心,湛于止水,岂待登斯亭而后清哉?特以自警耳。”尝读包孝肃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之句(8),未尝不叹慕其政事文章之美,今幸获身亲见之,因为之记,且颂是诗以质焉。

注:(1)来安:县名,在今安徽省。(2)甃:以砖瓦砌的井壁。(3)祇:很大。(4)倥偬:事情纷繁迫促。(5)劻勷:急迫不安的样子。(6)剸:割断,截断。(7)丛脞:琐碎、烦杂。(8)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孝肃。

(选自《来安县志卷十三》)

【小题1】文章第①自然段主要记叙并描写了清心亭的
【小题2】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对第③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4】对于文末作者提及包孝肃公的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包公的话赞扬蒋公内心清净与说法奉公。
B.表达了对包公政事文章之美的赞叹和倾慕。
C.将蒋公与包括作类比,赞扬蒋公政绩卓著。
D.通过包公诗句引出下文对写作缘由的交代。
【小题5】综观全文,概述蒋公把亭子命名为清心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