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邢狱泸戎数犯渝州边逝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泱日乃至师孟奏徒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襄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印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睡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趾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胡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知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官,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头卒,生七十八。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残惩艾之,至剐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生立祠。

(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笛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B.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C.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D.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代行政区划名,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全国分为若干路,如河东路。
B.南向,面向南,古代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户牑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而宋使者坐东向位,为卑位,有失礼仪,有伤国体,故力争。
C.日昃,太阳偏西,约未时,即下午一点至三点。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如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
D.生立祠,即立生祠,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庙加以奉祀,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其对象都是爱护百姓、深得民心、政绩卓著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为政灵活变通,敢做敢为。在渝州任职时,他上奏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逄灾年歉收,他不等批复,立即发放其他储粮救济百姓。
B.程师孟兴修水利工程,注重民生。在洪州开渠筑堰,瘀积良田,并将治水经验编辑成书向州县颁发;筑江堤,疏章渠,修北闸,消除水患。
C.程师盂处理外交事务,以理服人。任三司都磨勘司时,面对契丹使节萧惟辅的质疑诘问,他以誓约为据,有力反击,使萧惟辅惭愧逍歉。
D.程师孟治理繁忙政务,简易严明。对犯法不够死罪的人,不把他交给狱吏处理;对不法骄纵的人,严历惩办,直到禁绝,所辖之地安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于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
(2)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6 10:4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年十七,以进士起家,为候官尉。闽俗多自毒死以诬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为谳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点刑狱移其法于一。辟大理寺检法官,徒审刑院详议,累迁太常博士。是时,仁宗春秋既高,无子,及因推言阉寺以及继嗣事。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嘉佑三年,始擢秘阁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闻检院。又上书论政事,谓:“仓席空虚,内外匮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请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条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阴侵阳之戒。在人事,则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国。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都来尽屏也后她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疆场无虞。所调四夷侵中国,失在将帅非其人,为敌所轻也。”因古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饮无度。沔部此坐废。久之,迁右司读,管勾国于监。在职数年,以动正称,遇事无小大辄言。谏官陈升之建请裁节班行补授。下两制。台谏官集议。主铁冶者,旧得补班行。至是,议罢之。既定稿。及与御史沈起辄增注兴国磁湖铁冶如旧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学士胡宿等即劾及与起职在台谏,而为程氏经营占锢恩例,请诏问状,皆引伏。及出为工部员外郎、知庐州,进户部、知桂州。卒。及当官有守,初为检法官,三司请重铸铁钱法至死,下有司议。及争不可,主者志日:“立天下法,当由一检法邪?”及日:“义理为先,安有高下?“卒不为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B.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C.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D.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陇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B.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C.春秋,因古代先民重视春、秋的祭祀而衍生出很多含义,文中指“年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户籍、土地、赋税、军需、俸禄、工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及办案有方,得到认可。处理闽地诬陷仇家的官司时,救了五十三人,他的做法被提点刑狱推广。
B.吴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他上书指出国库空虚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上书十多件事,均被采纳。
C.吴及重视义理。不屈不阿。在做检法官时,他反对三司对法令的改动,即使触怒上级也始终坚持看法。
D.吴及为官有失,遭劾被贬。在集议定稿中,他与沈起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经营的内容,被弹劾,遭贬。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
②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 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 丁内艰。服除,为临安府教授。
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
八年,兼权礼部侍郎,除给事中,时太子詹事已除,上又特令增员为二,命兼之。赐对,言:“比年人物骫骳,士气耗,当广储人材以待用。”上曰:“观 卿所奏,公辅器也。”
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 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 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 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 见正人,令人眼明。
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 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 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 寝其议。
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倦倦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
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以学职 寻:不久
B.自四年以前   逋:拖欠
C.事有为天下   病:责备
D.即追其议 寝:停止
【小题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师点年纪尚小就通晓《六经》,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读书时成绩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很朴实,有古代学者的风尚。
B.施师点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到朝廷参加廷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未等上任,就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任临安府教授。
C.施师点认为近年来人才被屈曲,士气耗尽,建议皇帝应广泛储备人才以待急用。 皇上认为他有辅佐的才能。
D.因为州郡上供钱物有不按时呈进的现象,所以朝廷建立了年终稽查考核法。施 师点主管统计,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小题4】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施师点的为官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缜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柩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召拜资政殿学士、兵部侍郎。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
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既平,复求出守,特留侍经筵,仪从如宰相。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B.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C.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D.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经筵”是指廷臣入禁中在皇帝或太子面前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宋代始称 “经筵”,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职位为儒臣之荣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而皇后、皇太后依从于皇帝,同样享有庙号,如文中的“章献太后”。
C.晏殊所担任的“资政殿学士”,是宋代皇帝特设、以示尊宠的一种官职名,与后来设立了“资政殿大学士”一样,均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侍从,以备皇帝咨询国政。
D.“进士出身”是科举时代按照中试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代赐予进士的资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深得皇帝赞美,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晏殊改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突出的文才武略。
C.晏殊为官正直、广纳贤才。晏殊上奏,成功阻止丁谓、曹利用专擅朝政。又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同时提拔贤才,范仲淹、孔道辅皆出自他的门下。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亲临探望。晏殊去世后,皇帝亲自祭奠,罢朝两天,反映了晏殊在当朝的声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缜密。
(2)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尧佐,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邦,迁秘书郎、真源知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召还,直史馆、寿州知府。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徙河北,母老祈就养,召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坐置等误降官,监鄂州茶场。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进枢密直学士、河南知府,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太后崩,执政多罢,以户部侍郎知永兴军。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改庐州知府,徙同州,复徙永兴军。
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其未毁者,愿敕州县完护之。”徙郑州。既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灾异数见,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B.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C.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D.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l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C.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
D.致仕:任命,授予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佐担任寿州知府遇凶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给饥饿的老百姓食用,手下的吏人也自发捐献大米,以此赈济了数万百姓。
B.尧佐任京西转运使时,因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他怜惜百姓,奏请朝廷不仅免除当地百姓税收,还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
C.祥符知县陈诂治下太严,手下的官吏逃走使县为之一空,太后大怒,要惩处陈诂,尧佐据理力争,最终使陈诂得以免罪。
D.太后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长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尧佐进言希望没有被毁坏的能得到完整保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2)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

同类题5

阅读了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肃之季弟   季弟:最小的弟弟
B.肃之鞠育诲道 鞠育:抚育
C.集贤校理   加:增加
D.知延州 出:出京城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例句:笆少鞠于兄。
A.渐见愁被迫
B.謇朝谇而夕替
C.为仲卿母所遣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小题3】对于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 到他的拒绝,后来他/是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颏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 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倩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 及农由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 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