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时候,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B.三尺之法, 古人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C.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D.擢,改官,一是平调,二是升职,三是降职。文中指的是李承之被提升为宝文阁待制。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兄长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辞而不受,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举荐;熙宁年间,因详谈论制置司的情况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集贤校理,察访陕西,发现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2 11:0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御史中丞廖则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

②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利。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轻儇不庄,慢无礼者,为行己之失。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盖有所指也。

③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④桧衔铸。时金遣萧毅来议事,桧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既而阅实俱无验(________)   (2)逮飞大理狱(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托名以利(   )
A.规范   B.谋取   C.规避   D.规划
(2)慢无礼者(   )
A.轻易   B.交换   C.容易   D.轻慢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事君失 非社稷长计
B.徇虚掠名 乃铸为端明殿学士
C.感物之道莫过诚 子云斩
D.言不由中首尾乡背 使事秘不传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返命,桧讽万俟高,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小题5】根据第②段何铸上疏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中存在追名逐利之徒
B.官员中出现相互倾轧的情况
C.何铸已察觉秦桧欲加害岳飞
D.当朝君主不明好恶令人担忧
【小题6】第③段表现了何铸怎样的品格,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蒙,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日:“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日:“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日:“八千缗。”蒙叱日:“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日:“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日:“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B.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C.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D.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未成年。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人。文中“未冠”是指“不满二十岁”。
B.宾礼,最初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此处指“宾客的礼节”。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仪制祀祭的机关,最高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户部侍郎。
D.郊祭,犹郊祀,古代与郊外祭祀天地,是传统礼节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袛、人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T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T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史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分然。轼曰:“普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间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待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延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已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咸,字逢儒。登淳熙二年进士第,调内江县尉。县吏受贿,赋民不均,咸以闻于部使者,而委成咸均赋。改知果州南充县。岁旱,税司免下户两税,转运使安节以为亏漕计,咸白安节曰:“苟利于民,违之不可。蜀岁收输绢钱,民以为病,咸白安节,核入节出,奏岁减二十余万缗。擢知资州,时久旱,咸被命即请帅臣发粟二千余石以振。开禧元年边事兴四川宣抚使程松奇其才辟主管机宜文宇咸首贻书论兵不可轻动劝松搜人才练军实据险厄立关堡杜支经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吴)曦叛臣于金,关外四州继没,人情大骇。曦以咸蜀名士,秋苦助欲首胁之以令其余,檄咸议事。咸不往,遂之利州。李道传问咸:“计将安出?”咸曰:“事极不过一死耳,必不为吾蜀累也。“语家子钦曰:“咸受国厚恩,义当击贼,恨无兵权,独有下策,削发以全臣节。“会曦以书招之急,咸答书劝其禀令,既而欲亲谕之,遂行。曦既诛,咸语诸子曰:“吾不能讨贼而弃官守,罪也。“上表自劾,安丙、杨辅等皆勉其出。时僭乱后,帑藏赤立。咸至武兴,与丙商榷利病,兵政财计,合为一家,请内奏于朝。咸总赋之始,昼夜精勤,调度有方,不二岁,益昌大军库有楮引百八十万,城下三仓军粮四十余万石,料七万余,而布帛丝绵、钢铁钱不预焉。嘉陵江流忽浅,或云金人截上流,咸不动,疏而导之,自益昌至于鱼梁,馈运无阻。金州地险,咸增馈米以实之,人皆曰:“金州之险,金人不可向,何益之为?”咸曰:“敌至而虑,无及矣。”未几,金人犯上津,守赖以固。召为司农少卿,卒。丙列奏其功,赐谥勤节。
(节选自《宋史·陈咸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液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禧元年/边事兴四川/宣抚使程松奇其才/辟主管机宜文字/咸首贻书论兵不可轻/动劝松搜人才/练军实/据险厄/立关堡/杜支径以备不虞/
B.开禧元年/边事兴/四川宣抚使程松奇其才/辟主管机宜文字/咸首贻书/论兵不可轻/动对松/搜人才练军/实据险/厄立关堡/杜支径以备不虞/
C.开禧元年/边事兴/四川宣抚使程松奇其才/辟主管机宜文字/咸首贻书论兵不可轻动/劝松搜人才/练军实/据险厄/立关堡/杜支径以备不虞/
D.开禧元年/边事兴四川/ 宣抚使程松奇其才/辟主管机宜文字/咸首贻书/论兵不可轻动/劝松搜人才/练军实/据险厄/立关堡/杜支径以备不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指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在第一个名次。
B.转运使,官名,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兼领维持治安、边防、钱粮、巡察等职责。
C.缗,本义为钓鱼的绳子,后为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D.帑,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文中的帑藏,指的是国库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咸为官宽仁,心系百姓。他认为减两税对百姓有利,表示支持;大旱之时,他奏请统帅发送两千余石粮食赈济百姓。
B.陈咸为人臣子,恪守节义。吴曦叛变后,想通过胁迫陈咸来命令其他人,但他宁可削发;后又因没有尽人臣之义自我弹劾。
C.陈咸勤于政务,颇有政绩。他总管财赋时,在安丙的支持下,他力挽狂澜,不到两年就扭转了国家财政亏空的状况,并有很多盈余。
D.陈咸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陈咸提前增送粮食充实金州的实力,人们都认为金人不可能去那样险要的地方,但事实证明陈咸是正确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吏受贿,赋民不均,咸以闻于部使者,而委咸均其赋。
(2)会曦以书招之急,咸答书劝其禀命,既而欲亲谕之,遂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世衡,字仲平,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尝知泾阳县,里胥王知谦以奸利事败,法当徙,遁去。比郊赦辄出,世衡曰“送府则会赦”,杖其脊而请罪于府,知府李谘奏释之。后通判凤州。州将王蒙正,章献后姻家也,所为不法。尝干世衡以私,不听,乃诱知谦讼冤而阴助之,世衡坐流窦州。 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董其役。夏人屡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开营田二千顷,募商贾,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间出行部族,慰劳酋长,或解与所服带。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葛怀敏败,率羌兵数千人以振泾原,无敢后者。尝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人人自厉,皆精于射,由是数年敌不敢近环境。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
B.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
C.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
D.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郊赦”指我国古代帝王在遇到重大节日或活动而举行祭祀大礼时赦宥罪犯。
B.“姻家”指有婚姻关系的女方一家,即娘家,而“婚”是指有婚姻关系的男方。
C.“河”指黄河,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西南部,此地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D.“营田”即“屯田”,古代常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疾恶如仇,惩处奸邪之徒。泾阳县乡吏王知谦做奸事败露逃跑,遇赦出来时,种世衡在杖责 他后到府里请罪,知府李谘奏请免除了种世衡的罪。
B.种世衡治边有方,具有军事才能。朝廷在西部边境用兵,守备力量不够,种世衡建议在延安东北另修建一座新城来巩固边疆,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C.种世衡善于练兵,提高战备能力。他在边数年,积谷通货;督促吏民射箭,对请辞事等都以是否射中为标准,所以人人擅射,敌人不敢接近环州境界。
D.种世衡有令则行,深得士卒爱戴。当范仲淹发文命令他筑细腰城时,种世衡虽然生病,但也立即起身筑城;他让儿子看望患病士兵,士卒愿效死力。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干世衡以私,不听,乃诱知谦讼冤而阴助之,世衡坐流窦州。
(2)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