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客中见梅

赵长卿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

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痩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1)上片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词的特色在于梅人合一,处处写梅花,处处写作者自己,请简要分析此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18 03:4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其八)

南宋 范成大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注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②三公:古代最高级的官吏,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宫廷有三株槐树,拜见天子时,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鹧鸪天

南宋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①辛弃疾(1140-1207):作此词时诗人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槐叶像鼠耳一样对生,苍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日。
B.第二首词前两句描写了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的乡野春色。
C.两首诗写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诗化用典故,运用对比;辛词则白描勾勒,借景抒情。
D.两首诗都着笔于眼前,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风景画,笔调清新。
【小题2】两首诗均塑造了诗人“闲”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鉴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齐天乐·蝉
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注释)
①仇远:南宋末年元初人。
②齐女:蝉的别称。传说古时齐后饮恨而死,尸化为蝉,栖息于庭树之上,发出哀怨的鸣声。后人把蝉称作“齐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夕阳门巷荒城曲”描绘了一幅夕阳返照、门巷萧条、地僻城荒的萧瑟冷清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B.“齐宫往事谩省”,齐女化蝉,古老的故事至今仍不时地被人们谈起。可是如今连齐女的化身——蝉也已悄然离去,引出家国兴亡之感。
C.“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因为“冰笺”和“琴谱 ”总会令人睹物思故。冰笺会使人联想起蝉的身姿体态,以致词人无心再翻开琴谱弹唱。
D.“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再次回想蝉的境况,霜风凄紧,红叶纷纷飘落,诗人在寻觅秋蝉脱下的外壳,以寄托自己深长的情思。
E. 这是一首借蝉言情之词。融化“齐女化蝉”的古老传说,巧妙地把蝉和人联系起来,倾吐词人一肚子难于诉说的处境和心境,意味深永。
【小题2】在词的上片中,作者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蝉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杜  鹃  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 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 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小题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