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晏子之晋,至中年,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赎之,因载而与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乎不知已,而申知已,故君子不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于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改席,尊醮而礼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粪洒:扫除清洗。②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礼节。③摈:通“傧”,傧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B.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C.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D.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何绝我之也  暴:暴躁
B.士者乎不知已  诎:屈从
C.请于世 鬻:实
D.免人于 厄:困境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载而与俱归 ②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B.①吾乃今日睹赎之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C.①而申知已   ②胡为惶惶欲何之
D.①故君子不功轻人之身 ②秦亦不城予赵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9 05:4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致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减)
【注】①骫(wěi):弯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天下之贤者为徒    徒:类
B.羞行乞而憎自取 羞:以……羞
C.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  哀:哀痛
D.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    陈:陈述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又给他肉干和钱财。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
(2)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①,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②,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③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④,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春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删减)

注:①廧(qián)咎如:春秋少数民族赤狄的一种。②块:土块。③离:通“罹”,遭受。④櫜(āo):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鞬(jiàn):马上盛弓的器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指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B.“及齐,齐桓公之”一句中的“妻”是为动用法,是“为(他)娶妻”的意思。
C.《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乘是战车的单位,四马一车为一乘。战车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如“千乘之国”中的“乘”。
D.“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中的“殆”是“危险”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逃亡期间娶了叔隗,后将到齐国,便让叔隗25年后再嫁,叔隗没有应允。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 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这也是晋国后来与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左转》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小题1】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 寤生:脚先出来,难产B.为之请制 制:制度,礼节
C.大叔完聚 完:修治城廓D.大叔出奔共 奔:逃跑
【小题2】给文章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小题3】下列对于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本文塑造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C.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有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袍,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袍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日: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占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袍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日:“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敌白者垩之, 赤者赭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日:“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日:“材士则是也,非吾令也。”斩之。
【注】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计邀截、袭击为奇。②朴樕:一种灌木类的小树,泛指树枝。
(节选自《尉缭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开百里 陈:陈列。
B.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当:抵挡。
C.舍不平陇亩   舍:住宿。
D.援袍而鼓忘其身 援:持,取。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B.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C.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D.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探讨了作战的道义问题,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作战应该追求兵不血刃而获得天下人信服的境界。
B.文章以武王伐纣为例,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强调作战胜利依靠的是人事而不是占卜以知吉凶天象。
C.作者认为战争取胜因素众多,既需要决断得当、目标专一、兵器锋锐、战术精妙,也需要举贤用能,申明法令,奖励战功,人心所向。
D.吴起是一代名将,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士兵为自己而不惜生死;为严明军法,维护将帅威严,他果断斩杀擅自行动而有功绩的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2)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