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B.“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C.“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D.“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小题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22 10: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之才挺之,青社人也。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修,修性庄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诃怒中,之才事之益谨,卒能受《易》。
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他日,又至。雍再拜,愿受业,卒以《易》名世。
之才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或惜之,曰:“宜少贬以图荣进。”石延年独曰:“时不足以容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雍守孟,亦莫之知也。雍自洛建节 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独别近郊。或病之,曰:“故事也。”顷之,雍谪安陆,之才沿檄见之洛阳,前日远送之人无一来者,雍始恨知之之晚。
友人尹洙以书荐于中书舍人叶道卿,因石延年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 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恨其贫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延年复书曰:“今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延年素不喜谒贵仕,凡四 五至道卿门,通其书乃已。道卿荐之,遂得应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为缑氏令。 未行,会延年与龙图阁直学士吴遵路调兵河东,辟之才泽州签署判官。泽人刘羲叟从受历法,世称“羲叟历法”,远出古今上,有杨雄、张衡所未喻者,实之才授之。
在泽转殿中丞,,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官舍,庆历五年二月也。时尹洙兄渐守怀,哭之才过哀,感疾,不逾月亦。之才归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求于天下,得闻道之君子李公以师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 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B.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 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C.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 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D.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遂/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 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调,在文中意为官职的变动。古代表示官职平调、升迁的词语还有“改”“移”“进”“迁”“摄”“领”“放”“出”等。
C.丁忧: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 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为官,叫做“夺情”。
D.卒,意即死。其实古人对于死的称呼是分等级的,《礼记•曲礼》之中就规定:“天 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才为人纯朴直率,虚心好学,拜河南穆修为师学习《易经》,虽常被老师呵斥怒 骂也不轻易放弃,终于学成。
B.李之才先后授学邵雍和刘羲叟,前者后来以研究《易经》的成就而闻名于世,后者则 创立了远超古人的“羲叟历法”。
C.李之才才气横溢,“蹈及前辈”,却又少有人赏识,后经友人尹洙的大力举荐才得以 应选,踏上仕途,历任大理寺丞、缑氏县令以及泽州签署判官等职。
D.李之才仕途并不顺利,转升殿中丞后遭遇母亲去世,刚刚守丧期满,却又突然离世,令人痛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
(2)延年复书曰:“今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1)正鹄:靶心。    (2)准的:标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必圆,视必   审:仔细
B.其亦可以少矣乎 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渝:说明
D.笔书所欲言     援:持,执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与为偶,其无志也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是不立正鹄而射者 师道之不传久矣
C.和有制,严而不离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D.尝遗济也受业予 不拘于时,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志 苟 不 立 虽 细 微 之 事 犹 无 可 成 之 理 况 为 学 之 大 乎 昔 者 夫 子以 生 知 天 纵 之 资 其 始 学 也 犹 必 曰 志 况 各 党 小 子 之 至 愚 极 困 者 乎 其 不 可 不 以 尚 志 为 至 要 至 急 也 审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2)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