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又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节选自《六国论》)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祸焉 速:加速。
B.李牧连之    却:使……退却。
C.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小题2】下列各项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赢不助五国也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B.二败三胜
C.惜其用武不终也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明“用武而不终”“智力孤危”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
B.第二段论古讽今,在议论的基础上抒情,从而提醒当权者牢记教训。
C.选文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文字精练,整散结合,富有表现力。
D.选文综合运用举例、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分析精当,逻辑严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3 11:4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百倍;诸侯之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则诸侯之地有限,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选自《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战胜而得者,其百倍  实际上B.霜露,斩荆棘    冒着
C.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承D.强弱胜负已矣    决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尺寸之地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诸侯之亡 秦之大欲
C.较秦所得 奉弥繁
D.后得一夕安寝     则诸侯之地有限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作者把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警示人们赂秦不可为。
D.选文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兼用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小题4】用斜线(/)为下面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 必 济 事 吾 昔 尝 与 共 在桓 宣 武 府 见 使 才 皆 尽 虽 履 屐 之 间 亦 得 其 任 以 此 推 之 容 必 能立 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这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摘自《世说新语》

【小题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孙之不甚惜 视:对待
B.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D.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小题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韩、魏、楚之所以“赂秦”,是因为写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②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我:家居相近,又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2)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至此?富贵不足怪,吾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我   啖:吃
B.未成而 废:停止
C.京师 游:游学
D.大旆 建:树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亲戚故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乃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韩王送沛公
C.安知至此? 则或咎欲出者
D.吾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C.折冲:击退敌人,战胜敌人。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
D.冒顿: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B.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C.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D.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2)建大旆,从骑数百。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苏氏族谱亭记(宋)苏洵
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讼者诉于其门;乡有庠,里有学,而学道者赴于其家。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父兄辄相与恐日:“吾夫子无乃闻之!”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邪?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
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
岁正月,相与拜奠于墓下。既奠,列坐于亭。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是不及见吾乡邻风俗之关矣。自吾少时,见有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栗焉而不宁。其后少衰也,犹相与笑之。今也则相与安之耳。是起于某人也夫。某人者,是乡之望人也,而大乱吾俗焉。是故其诱人也速,其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赀田而欺其诸孤子也,而孝弟之行缺。自斯人之为其诸孤子之所讼也,而礼义之节废。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别混。自斯人之笃于声色而父子杂处、欢哗不严也,而闺门之政乱。自斯人之渎财无厌、惟富者之为贤也,而廉耻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时所谓大惭而不容者也。今无知之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犹且为之。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修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予闻之惧,而请书焉。老人日:“书其事而阙其姓名,使他人观之,则不知其为谁,而夫人之观之,则面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且无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日:“然。”乃记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而化乡人者化:教化,感化
B.则老者字之字:抚养,养育
C.其后少衰也少:减少
D.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货:财物,钱财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争讼者诉于其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  其皆出于此乎    B. 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而私以戒族人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国有君,邑有大夫B.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
C.是州里之大盗也D.而夫人之观之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中的乡里“匹夫”既有学识,更有美德,深刻影响了乡里的人心风俗,实为乡里君子。
B. 文章从乡里君子写起,表明苏氏作谱立亭并且刻石为纪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苏氏的繁衍生息。C 与首段“匹夫”照应,“某人”名为“乡之望人”,实乃乡里风俗变坏的罪魁祸首,对比鲜明,结构严谨。
C. 本文虽是一篇行文生动的记叙文,但抒情议论突出,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3分)

(2)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3分)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