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25 03:0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君子意如何?”直言自己心境,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从何说,这不经意之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B.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
C.“文章憎命达”,意谓文采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流放夜郎是遭人诬陷,这两句蕴含哲理,意味深长。
D.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而是千回百转,沉郁深微。
【小题2】古诗中和“秋”字搭配的意象多数情况下都表达悲凉之意。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个意象不同的一项是()
A.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C.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小题3】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八首(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同时,“孤城”“落日”也营造了一种悲凉氛围。
B.“每依北斗望京华”是全诗的纲领。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可见其思乡之切;“每依”则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令人悲慨。
D.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体病伏枕的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通通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的秋景冲淡了。
【小题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