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鲁絮非书(节选)

(清)姚鼐

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哉B.矣C.也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B.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
C.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
D.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
B.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
C.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
D.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
【小题4】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
A.
【小题5】第②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6:0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

姚鼐

故资政大夫,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桐城张公者,赠光禄大夫讳士维之曾孙,赠光禄大夫讳秉彝之孙,而太傅大学士文端公之子也。雍正元年,恩诏开会试科。是时文端公薨,公之兄太保文和公已为户部尚书充会试考官矣。公以举人倒避不与试。值特命官别试回避举人,于是公威进士,改庶吉士,投编修,迁左善右,历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今上即位,以公为工部右侍郎。

公在翰林,常充日讲起居注官。起居注索无条例。为者繁简任意,漏遗冗赘,不史体。公精思为之,寒暑在馆,十余年,编在详瞻,上以为善于其职。于是,公以工部侍郎兼起居注官事,本朝官不为翰林而仍注记着,独公为然。为工部侍郎数年,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又二年,遵告归。

公为人诚朴笃谨,细微必慎。每当入朝,自书职名读之,曰:“某官张某”。又屈指计之曰几字,视纸上三四而后散出。奉使督江苏学政,遇试士日,公服竟日,处不脱。人问之,公曰:“取士,国重典也,敢忘乎?”其为侍郎,谨奉法度而绝阿私。

既告归,则益以旧德笃行自守,所为丧祭礼制,多合于古,足为法式。其自奉甚陋,或人所不堪,虽其家人皆窃笑之;然至族党有缓急,出千百金不惜也。未尝私受人一钱。门生某为江西巡抚,过公居,奉数百金为寿,公曰:“吾幸足衣食,安用汝金为?”又有以人参寄公者,公曰:“吾生平无病,乌用参?”少为宰相子,久居京师冠矗之间,而终无世故态,遇人无贵贱,率意而言,必忠必信,是以天下之士,皆谓公长者。

公讳廷象,字桓臣,兄弟六人,其四皆贵。公之归也,礼部侍郎及太保前后皆告老,而公罹后没。上闻,顾谓左右曰:“张廷彖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因叹息久之。

公卒于乾隆二十九年,年八十有四。夫人吴氏。子二:长若泌,举人;次若渠,副榜贡生。以乾隆三十八年某月日,合葬公夫人于桐城北投子山麓。

(选自《惜抱轩文集》卷12,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漏遗冗赘,不史体     称:符合
B.本朝官不为翰林而仍注记着 职:职业
C.遇试士日,公服竟日,处不脱   燕:安闲
D.取士,国重典也,敢忘乎 共:恭敬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学士张公世代显赫,从曾祖父到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大员,但仍对自己要求严格。
B.张公参加考试时,因为自己的兄弟和自己都和考试有关联,因此就主动回避举人考试。
C.张公做事特别细致谨慎,上朝时一定要亲自写上自己的官职名,并且读出“某官张某”。
D.张公兄弟六人,四人地位很高,张公八十四岁去世,年纪最大,所以被天下人称为“长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生某为江西巡抚,过公居,奉数百金为寿,公曰:“吾幸足衣食,安用汝金为?
(2)上闻,顾谓左右曰:“张廷彖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因叹息久之。
【小题4】请简要概括张廷彖对待规章制度的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诗集序

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政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迨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指治理政事。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强调_____________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小题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且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B.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但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C.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D.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却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小题4】第②、③段都提到“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作用有何不同?
【小题5】作者认为“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均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同类题4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一旦抵罪,脱身以逃 师焉,或不焉
B.视五人之死,轻重何如哉 汝心之,固不可彻
C.亦以死生之大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D.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又剪发(塞、闭)门 其辱人(卑贱)行
B.(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忠义(显露)于朝廷
C.(荣耀)于身后 斯固百世之(际遇)也
D.以(老人)于户牖之下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同情)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小题3】下列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不能容身于远近
②忠义暴于朝廷
③荣于身后
④匹夫有重于社稷也
⑤以老于户牖之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小题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容身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B.佯狂不知所之者——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C.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不这样,命令五个人保护他们的领头人并且老死在家里
D.匹夫有重于社稷也——老百姓对于国家兴亡的大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啊
【小题5】这一段的关键句是(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百世之遇也
D.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哉
【小题6】对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五人和阉党高官“辱人贱行”对比,颂扬了五人临刑时的勇毅。
B.作者把五人同周公并列,众人为之折腰洒泪,可见其品格之高,影响之大。
C.作者用假设句,从反面说明五人及周公之死的可贵。
D.最后一句,揭示作记的缘由和目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B.古时登山,东谷入    循:顺着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烛光
D.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视日观西峰
B.级七千有余 阴,济水东流
C.绛皓驳色,皆若偻 顺流东也,舳舻千里
D.下有红光动摇承   哀吾生须臾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⑵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小题6】《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