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义,完成小题。

①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权建王府教授。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方怒,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为元帅,先视师。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

②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浩奏:“尽释所捕,而禽军民首喧呶者送狱。”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

④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状王十朋行事,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盖其宽厚类此。

(节选自《宋史·史浩》)

(注)①扈跸:指随侍、护卫皇帝出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子孙   (2)上知之茂尝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
A.依附勾结B.与……成为朋友C.与人攀比D.与人同列
【小题3】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B.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C.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D.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小题4】把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畔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
【小题5】第②段中,“浅谋之士”是谁?史浩为什么说此人是浅谋之士?
【小题6】依据相关事迹,概括史浩的主要品质。
相关事迹
史浩的品质
为赵鼎等人伸冤
(1)
建议军人与市民不可同罚
(2)
举荐陈之茂、莫济
(3)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6:0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累加门下侍郎、尚书仆射。一夕,真宗遗使待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成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使相:官名,与宰相并称,但不行使宰相权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B.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C.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D.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
B.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文中代指时间。
C.景德,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真宗,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或追加的名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时人分等级,死也分等级,如帝王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等。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为人正直敢言。他敢于对皇帝直言,敢于烧真宗的手谕,还敢于拒绝任命驸马都尉的提议,他也从不呈送秘密奏章。
B.李沆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天下太平,朝廷不见得无事,应该让皇帝明白治国的艰难,不然就会懈怠。当时,王旦就认为他的担忧是正确的。
C.李沆深得皇帝恩宠。他突发疾病,皇帝派太医诊治,并亲自探视;去世后皇帝对着他的遗体痛哭,并停朝五天。
D.李沆修身自律严谨。他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即使办完公务退朝后,他也是整天正襟危坐,未曾斜靠着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官均,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

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

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

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璪、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

时傅尧俞为中书侍郎,许将为左丞,韩忠彦为同知枢密院。三人者,论事多同异。均言:“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苏)辙素与大防善,尽力排将。臣恐纲纪法令,自此败坏矣。”绍圣初,召拜左正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B.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C.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D.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策,古代科举考试殿试中以写策论方式进行考试,上官均在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中考取了进士第二名。
B.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巾的一个重要科目,宋代经义文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具备八股文的一些特征。
C.风宪,是古代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和考核治绩的官职,亦称御史,隶属吏部。
D.枢密院,古代官署名,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均敢于直言进谏。他为法官窦莘之事上疏被贬为光泽县县令后,还进言阻止宰相废除经义。
B.上官均主张为政考虑民生。对于青苗法,他认为没有给了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
C.上官均决不徇私枉法。存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中,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
D.上官均言论切中时弊。他指出谒禁让人只想苟且免于罪罚,冗官之弊要从根本上整治,政令要有中和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2)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①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是·黄干传》)
【注】①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B.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C.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D.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地学习。
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投他的,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
(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B.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C.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D.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策,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文天祥在集英殿应试,被皇帝钦点为第一。
B.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文中指文天祥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古代还用征、辟、拜、授、察、迁等词语来表示授予官职。
C.九庙,泛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本文指国家社稷。
D.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建元,指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如唐玄宗即位初年建元“先天”,后改元“开元”“天宝”。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谈判有理有据。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扣押,被带到镇江。
B.文天祥视死如归。至元十五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后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C.文天祥有自己的报国心愿。他认为,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猛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D.文天祥表明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要像诸葛亮那样,为复兴国家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⑵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B.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C.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D.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已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太宗”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只有开国皇帝可以称祖,后继者则称宗。
C.“雍熙”是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自寅至巳”中的“寅”和“巳”指古时的时辰,分别是指凌晨三点到五点、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少有志向,善于作战。他年少时喜欢打猎,曾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来形容自己他日带兵的情景,长大后也屡立战功。
B.杨业才能出众,深受赏识。太宗先后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云州观察使等,北征契丹时,任命他为潘美副将。
C.杨业深谙军事,忠烈勇武。与辽作战前,杨业已经看出战况将不利,便让潘美用伏兵救援;战败之时仍念念不忘皇上的恩遇。
D.杨业果敢无畏,勇挑重担。在契丹攻陷寰州时,他因众人害怕,率先出战,在无人救援的情况下,为百姓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
(2)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