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一清,字应宁,其先云南安宁人。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进士。父丧,葬丹徒,遂家焉。服除,授中书舍人。弘治十五年,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以去疾。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浸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为利番马不时至。一清严为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马大集。

武宗初立,寇数万骑抵固原,总兵曹雄军隔绝不相闻。一清帅轻骑自平凉昼夜行,抵雄军为之节度,多张疑兵胁寇,寇移犯隆德。一清夜发火,响应山谷间。寇疑大兵至,遁出塞。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兼领之。即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而刘瑾憾一清不附己,诬一清冒破边费,逮下锦衣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力救得解。仍致仕归。

安化王寘鐇反。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中官张永监其军。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之。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永旋亦至,一清与结纳,相得甚欢。知永与瑾有隙,乘间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腹,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永曰:脱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苟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于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竟如一清策诛瑾。

一清性阔大,貌寺人,无子。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凡为瑾所构陷者,率见甄录。馈谢有所入,缘手即散之。后以疽发背死,赠太保,文襄。

(节选自《明史·杨一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浸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为利/番马不时至
B.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浸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为利/番马不时至
C.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浸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为利番马/不时至
D.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浸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为利/番马不时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 亦称“除丧”、“脱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俗称“脱孝”。
B.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正常退休,与自请退职的“乞骸骨”有区别。
C.顿首:亦即稽首,指磕头。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抬,不停留。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一清,少年时就能写文章,凭借奇童的身份被举荐为翰林秀才。十四岁参加乡试,考中成化八年进士,守父丧期满,被授给中书舍人的官职。
B.杨一清受皇帝之命统管三镇军务,但遭刘瑾嫉恨,加上冒领边防费用,后来被捕并关到锦衣卫监狱。
C.安化王朱寘鐇反叛,(皇帝)下诏起用杨一清统管军务,中官张永监督杨一清的部队。还没有到,杨一清以前的部将仇钺已经捕获了朱寘鐇。
D.杨一清与张永结交,相处非常愉快。杨一清知道张永与刘瑾有矛盾,运用激将法,最终让张永按照杨一清的计策杀了刘瑾。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瑾所构陷者,率见甄录。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10:0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其教,以致知力行为本。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请终养归,御史唐凤仪、叶忠请用之留都便养,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农桑 课:督促
B.卒奏其事 寝:搁置
C.遣校尉数辈宝左顺门 要:邀请
D.今日一物 格:推究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既望”指望日的后一天,如“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晦”指农历每月月末。
B.古代纪年,常用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弘治七年”是年号纪年法,“壬戌之秋”则是干支纪年法。
C.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称等级高的为“右”,如“位在廉颇之右”,文中“右侍郎”尊于“左侍郎”。
D.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君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如《谏太宗十思疏》。此处是动词,指上奏疏。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
(2)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3)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邵宝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阼,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B.应天,在明代指南京,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北京),应天作为留都。
C.方面官,古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职。明清时指地方政府长官,如巡抚、按察使等。
D.削籍,“籍”这里指官名册,“削籍”就是将官员名字从官名册中除去,意味着永不录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C.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2)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县,供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B.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C.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D.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到了成年即可取字,通常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C.世宗是“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祖”“宗”。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称“太祖”“高祖”或“世祖”。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任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自己的老母亲祝寿,仅仅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无人敢言,只有海瑞上疏。皇帝见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并下令左右把他抓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很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而受冤的人。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就恶人先告状,上疏诋毁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没有同意。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县,供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2)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进右副都御史。学曾乃易置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以疾去。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改吏部,转左侍郎。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居正怒。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曾独大言曰:“上践祚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自是益忤。出为南京右都御史。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全陕皆震动。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

学曾任事劳勚。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石)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

(摘编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B.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C.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D.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登基”“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宗皇帝去世后,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弹劾他。魏学曾写信给张居正,说朝廷官吏都说他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他手,他不应该庇护冯保。魏学曾因此得罪了张居正。
B.魏学曾被贬为南京右都御史。还没有上任的时候,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但是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
C.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但是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结果刘东旸、许朝他们都被叛贼杀死了。
D.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但是皇帝没有听从,魏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2)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擢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竞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选自《明史陈以勤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B.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C.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D.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后来指朝中官员恭请同僚一起讨论朝政。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首辅。
D.驰传,古代驿站中的马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设置的交通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以勤不结党营私,为官正直。徐阶担任首辅期间,高拱刚刚被任用,朝中大臣各有依附,互相攻击之时,陈以勤持中立立场,不偏私某人,亦不诋毁他人。
B.陈以勤恪尽职守,忠诚坚贞。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辅助、保护裕王的功劳,但陈以勤从来没有炫耀过这些,因此裕王曾经写“忠贞”两字赠给陈以勤。
C.陈以勤上书言事,皇帝嘉许。陈以勤在穆宗即位后凭借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的建议,都得到皇帝嘉许。
D.陈以勤洞察局势,辞官回乡。相互倾轧的高拱是旧僚、赵贞吉是同乡,加上从中构陷的张居正是自己举荐,陈以勤揣度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不会被三人所容,就辞官归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
(2)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