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县,供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B.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C.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D.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到了成年即可取字,通常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C.世宗是“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祖”“宗”。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称“太祖”“高祖”或“世祖”。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任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自己的老母亲祝寿,仅仅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无人敢言,只有海瑞上疏。皇帝见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并下令左右把他抓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很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而受冤的人。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就恶人先告状,上疏诋毁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没有同意。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县,供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2)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04:5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逝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兵迭用:重叠使用,同时使用。
B.免官:犯……罪。
C.桃渚:据守
D.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天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B.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C.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D.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自幼就很洒脱,气度不凡,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这为他日后成长为具有卓越指挥才能的主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屡遭倭寇蹂躏,面对这样的局面,他组织卫所军和招募的地方军,学习攻击和刺杀的方法,练习使用长短兵器,形成精锐的部队。
C.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这支部队多次承担紧要军事任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屡次取得胜利,主将戚继光更是亲自参与战斗,亲自抓获海盗头目。
D.戚继光训练军队方法独到,除了要求士兵技术娴熟以外,还充分注意到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士兵同时配备长兵器和短兵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2)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应骢,字肃卿,鄞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偕同官谏南巡,杖三十。嘉靖初,历郎中。伏阙争“大礼”,再下狱廷杖。给事中潮阳陈洸素无赖。家居与知县宋元翰不相能,令其子柱讦元翰谪戍。元翰摭洸罪及帷薄事刊布之:义《辨冤录》。洸由是不齿于清议,尚书乔宇出之为湖广佥事。给事中赵汉、御史硃衣等交章劾洸,而御史张日韬、戴金、蓝田又特疏论之。田并劾席书,且封上元翰《辨冤录》。都御史王时中请罢洸听勘。洸奏:“群奸恨臣抗议大礼,将令抚按杀臣,请遣一锦衣往”。洸意,锦衣可利诱也。得旨遣应骢及令锦衣千户李经。应骢与焚香誓天,会御史熊兰、涂相等杂治,具上洸罪状至百七十二条。帝不得已,始命覆核。郎中黄绾力持应骢议。席书、桂萼为居间不能得,要张璁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帝入其言,命免罪为民。应骢寻迁吉安知府,母丧归。六年,萼益用事。而萼方掌刑部,廷臣马录等以劾郭勋下狱。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九卿及锦衣卫廷讯,应骢对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诸公命。会是日黄雾四塞,狱弗竟。次日,又大风拔木。有诏修省,不用刑。乃当应骢按事不实律,为民,元翰、绾及田等贬斥有差,洸授冠带。逾数年,更令人奏应骢勘狱时,酷杀无辜二十六人,下巡按李美覆勘。美言死者皆有状,非故杀。刑部尚书许赞白应骢无罪。帝特谪应骢戍辽东。是狱也,始终八载。凡攻洸与治洸狱者无不得罪,逮捕至百数十人。十六年救归。应骢敦行谊,好著书,数更患难气不挫。

(节选自《明史·叶应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聰/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B.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C.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D.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朝廷主持的考试——殿试并及第者获得的称号。
B.给事中,为加官,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C.锦衣,即明朝锦衣卫,从事侦察、逮捕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D.知府,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从唐代开始作为正式的官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应骢忠义刚正。他极力劝阻皇上南巡,又伏在朝门争辩“大礼”,被杖责三十,甚至被投下狱当廷杖击气。
B.叶应骢直言敢谏。他和锦衣千户李经连同御史熊兰、涂相等人,陈述上奏陈洸的罪状,皇帝采纳他们建议,将陈洸免罪贬为平民。
C.叶应骢蒙受冤狱。他因桂萼替陈洸申诉,最终被判按事不实律罪,被削为平民,宋元翰、黄绾和蓝田等人别各有不同的贬斥。
D.文叶应骢秉公执法。他因此被陈洸怀恨在心,并让人诬告叶应骢曾经在勘察官司时残害无辜,巡按李美复核勘查上奏说叶应骢无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席书、桂萼为居间不能得,要张骢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
(2)应骢对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诸公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
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125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2)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德五年五月廷臣九人为知府 简:选拔
B. 一意拊循  拊循:抚慰安抚
C. 与民休息  休息:休养生息
D. 民诣乞留 阙:湖州官署
【小题2】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彭远、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并留任原职。
B.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 “内艰”,古代指遭逢母亲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D. “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豫治军有方。他被任命为松江知府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他就逮捕并惩
处了其中最恶劣的人,其余的将士都服服帖帖了。
B.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 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 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D.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2)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