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己。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小题1】下列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忧去职     丁:遭遇
B.昂致书以之   喻:晓谕
C.高祖宥之不也 问:询问
D.六年,为吏部尚书 征:征召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自己的手下。
C.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小题4】概括文中袁昂的性格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3:5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承天,东海郯人也。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命为参军。时殷仲堪、桓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承天惧祸难未已,解职还益阳。义旗初,长沙公陶延寿以为其辅国府参军,遣通敬于高祖,因除浏阳令,寻去职还都。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版为行参军。毅尝出行,而鄢陵县吏陈满射鸟,箭误中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故不以乘舆之重,加以异制。今满意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谢晦镇江陵,请为南蛮长史。晦进号卫将军,转咨议参军,领记室。前益州刺史萧摹之、前巴西太守刘道产去职还江陵,晦将杀之,承天尽力营救,皆得全免。晦既下,承天留府不从。及到彦之至马头,承天自诣归罪,彦之以其有诚,宥之,使行南蛮府事。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以补尚书殿中郎,兼左丞。承天为性刚愎,不能屈意朝右,颇以所长侮同列。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国史。二十四年,承天迁廷尉,未拜,上欲以为吏部,已受密旨,承天宣漏之,坐免官。卒于家,年七十八。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语》、《纂文》、论并传于世。又改定《元嘉历》,语在《律历志》。
(节选自《宋书·何承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B.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C.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D.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军,古代官名,最初指丞相的军事参谋,《出师表》提及的蒋琬时任此官。
B.弃市,古代五刑之一,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的头砍下来悬挂示众。
C.犯跸,古代的一种罪名,指冲撞了皇帝出行车队或违反了禁止通行的命令。
D.长史,古代官名,最早设于秦代,其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天遍览群书。他虽自幼丧父,但因其母亲聪明博学,所以仍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B.何承天仕途不顺。他虽然担任过各种官职,但最终还是因为泄密事件而被免去官职。
C.何承天直言敢谏。他在担任浏阳令时,引用典故来规劝将军刘毅从轻发落县吏陈满。
D.何承天博学多才。他在文献整理以及天文历法修订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2)承天为性刚愎,不能屈意朝右,颇以所长侮同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洲曲

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①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②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子回忆起以前曾和情郎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附近的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郎。
B.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臼树,女子打开家门没有看到情郎,便出门去采莲。
C.秋天的南塘里女子摘着莲子,思念的情郎还没来,女子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情郎却望不到。
D.情郎此时也在思念女子,托南风传递自己对女子的情意,并传递自己希望在西洲与女子团聚的愿望。
【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通过西洲游乐、开门迎郎、出门采莲、登楼望郎、凭栏苦候等场景,展现了女子盼望与情郎相聚的心情。场景变化中,情感流动缠绵。
B.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
C.“树下即门前……出门采红莲"四句诗中,四个“门”字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情郎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D.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仰首望飞鸿”中暗含着女子盼望情郎音讯的意思“鸿飞满西洲”,则表达了女子得到情郎音讯后的激动心情。
【小题3】“莲",又名荷、芙蓉等,在古诗中有着丰富的意蕴。下列这些诗句中的“莲”与本诗中的“莲”所寓意蕴相似的一项是( )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
C.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D.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赵嘏《赠天卿寺神亮上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
B.“寻思”两句叙中抒情,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故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E. “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小题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告知
B.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狈:进退两难的情状
C.岂敢盘桓,有所期冀   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私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 母、孙二人,更相为
B.猥以贱,当侍东宫   今臣亡国贱俘,至至陋
C.凡在故老,犹蒙育   本图宦达不名节
D.今臣亡国贱俘,微至陋 臣无祖母,无以今日
【小题3】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孩六月,慈父背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明知
B.州司临门,急星火 覆杯水坳堂之上
C.臣之进退,实狼狈 奚以为九万里而南
D.臣供养无主 但刘日薄西山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在文中连用“察臣”“拜臣”“除臣”等词,渲染了朝廷对自己的恩德,表现了无限感激之情。
B.李密用“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渲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表现了他对“郡县”“州司”的愤懑之情。
C.李密用迂回的语言,申述自己不敢违逆君命,但又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表现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情。
D.李密追求自己少时任职伪朝,冀求官职显达,是为了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矜名节”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