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未遑(huáng):没有闲暇。②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写
B.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秀才:才学优异
C.乃贾生曰 短:说坏话
D.自以寿不得长,又以去,意不自得   适: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廷尉言贾生年少    今君亡赵走燕。
B.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 相如持璧却立。
C.居顷,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填然鼓
D.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小题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高宗、太宗等。
B.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按内容可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迁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朝有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唐朝有太学博士等。古代也可指专门精通某种技艺或从事某些职业的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皇上之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小题5】翻译下列各句成现代汉语。
①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②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07:4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客:指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同类题2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甚备,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赞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有删改)

(注)①梁孝王刘武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很受宠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
B.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
C.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 /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
D.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叔临危不惧,忠心维护赵王。赵王张敖的臣子赵午、贯高等谋划造反失败,田叔不惧朝廷“罪三族”的诏令,以家奴的身份跟随赵王来到了长安。
B.田叔才能卓著,受到高祖称赞。赵王冤情得雪,被释放出狱时,向朝廷推荐了田叔等人,田叔得到召见,高祖交谈后认为田叔是汉廷臣子中最优秀的一位。
C.田叔审查案件,替汉景帝着想。田叔调查清楚了梁孝王暗杀袁盎案件的事实,却站在皇上的角度劝说景帝不要再过问梁王的事情,得到了景帝的赏识。
D.田叔担任鲁相,巧谏鲁王还钱。鲁国百姓找田叔指责鲁王,田叔责罚了他们并批评说这是毁谤君主,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最终将钱尽数偿还给百姓。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怚:古通“粗”,性情粗暴②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兵而西 引:率领
B.王翦曰 谢:道歉
C.老臣病悖乱 罢:通“疲”
D.翦因兵追之 举:出动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国中兵以拒秦   悉:全部。
B.大破李信军,入两 壁:军营。
C.王翦言不 用:被采纳。
D.王翦至关 既:已经。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寡人不用将军计    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于是引兵西 夫秦王怚不信人
C.翦举兵追之 秦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久,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    将军乞贷,亦已甚矣
【小题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既灭三晋,
B.于是引兵而西
C.李信果秦军
D.今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日休士洗沐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调。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士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同类题4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释:①诎( qū ):说话笨拙。  ②已:通“以”。  ③窋(kū):同“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B.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C.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D.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者”与 “而伤长者之意”的“长者”都可理解为“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
B.“惠帝”是汉朝皇帝刘盈的谥号。“谥号”不具有褒贬色彩。
C.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曹参要向皇上谢罪,故先“免冠”。后来可表示敬意。
D.“陛下” 的“陛”指殿前的台阶。后来“陛下”成为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参地位低下时与萧何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虽然有了隔阂,但是萧何临死前还是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西汉时期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与民休息,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祖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组是  (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C.古人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喜欢、所重视的人。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但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因此授意张良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文原文。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