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挽近世涂①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②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③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其业,乐_______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④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⑥而辐凑⑦。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_______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齐武王)、宣(齐宣王)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_______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_______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①涂:堵塞。②虞: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包括开发山泽资源的人。③期会:约期会集。④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⑤潟(xì)卤(lǔ):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⑥繦至:像绳索相连一样接连而来。繦,用绳索穿好的钱串。⑦辐凑:形容四方人物来归,象辐条之集中于轮毂一般。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各其食,美其服 甘:甘美
B.必用此为 务:追求
C.谣俗被服饮食生送死之具也 奉:奉养、养活
D.各其业 劝:劝勉,鼓励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   而   则   其B.其   则   而   于
C.于   则   而   其D.其   而   则   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B.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C.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D.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小题4】以下句子全都说明“货殖”关乎国家强盛,百姓生计的一组是(  )
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②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③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⑤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A.①⑤B.③④C.①④D.②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序言。货殖,就是靠贸易来生财求富的意思。司马迁的《货殖列传》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
B.作者在文章开头赞同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肯定了国家太平安定,人民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至治”社会。
C.作者认为社会分工有农、虞、工、商,组织这种分工的不是“政教发征期会”,而是“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D.文章围绕“货殖”行文,观点突出;文中举了大量事例多角度论证“货殖”对国计民生及人们的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论据坚实,说理透彻。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2)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3)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0 07:0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杀人如不能  举:列举.
C.为大王不取也 窃:敬词,私下里.
D.遣将守关者  故:故意.
【小题2】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注:①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②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③大梁,战国时魏都城。④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负强秦之亲     负:辜负
B.更事必就易与利   就:趋向
C.若道河外,倍大梁 倍:背向
D.有周韩以间之     间:间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亲秦而伐韩 顺流而东行
B.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具告以事
C.若道河内 以为莫己若者
D.从林乡军以至于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小题4】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怚:古通“粗”,性情粗暴②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兵而西 引:率领
B.王翦曰 谢:道歉
C.老臣病悖乱 罢:通“疲”
D.翦因兵追之 举:出动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国中兵以拒秦   悉:全部。
B.大破李信军,入两 壁:军营。
C.王翦言不 用:被采纳。
D.王翦至关 既:已经。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寡人不用将军计    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于是引兵西 夫秦王怚不信人
C.翦举兵追之 秦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久,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    将军乞贷,亦已甚矣
【小题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既灭三晋,
B.于是引兵而西
C.李信果秦军
D.今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日休士洗沐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调。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士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 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
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
【小题2】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执事”是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由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世家。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的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