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寒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C.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D.五经,《诗经》《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表现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之道上。
C.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守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进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陈情表》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4 07:5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崇韬而已。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渐,而崇韬疾恶太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四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数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也。”庄宗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改他官,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革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说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贬南海 坐:因.....获罪
B.故以佐己 引:推荐
C.唯崇韬而已 诺:附和
D.改他官 遽:于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
B.三司使,北宋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
D.“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卢革出身名门,不学无术。他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荐韦说辅佐自己,但是韦说和他一样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
B.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C.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卢革和韦说却以“天之常道”推脱,拿不出有效对策。
D.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免山陵使,接着被贬为刺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最后自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
②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欧阳修

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

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刁湛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曰:“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

其佐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曰:“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曰:“世无知我者矣。”

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作。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曰:“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县人为君立生祠。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君曰:“使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最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君在如皋,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曰:“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曰《晦书》。

(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卧 通“佯”,假装
B.为吏长于决 监狱
C.吏捕之    审问
D.明年,麦禾大 谷物成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B.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C.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D.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冶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
B.钱冶的文章也很出色。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了台阁。
C.钱冶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
D.钱冶淡泊名利。当别人为他仕途不顺而叹息,他自己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
(1)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
(2)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倪若水,恒州藁城人也。开元初,历迁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汴州刺史。政尚清静,人吏安之。又增修孔子庙堂及州县学舍,劝励生徒,儒教甚盛,河、汴间称咏不已。

往江四年,玄宗令宦官往江南采等诸鸟,路由汴州。若水知之,上谏曰:“方今九夏时忙,三农作苦,田夫拥耒,蚕妇持桑。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远自江、岭,达于京师,水备舟船,陆倦担负,饭之以鱼肉,间之以稻粱。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陛下方当凤皇为凡鸟,麒麟凡兽,况、鸂鶒,曷足贵也?陛下昔潜龙籓邸,备历艰虞。今氛昆廓清,高居九五,玉帛子女,充于后庭,职贡珍奇,盈于内府,过此之外,复何求哉?臣承国厚恩,超居重任。草芥贱命,常欲杀身效忠;葵藿微心,常愿隳肝以报主。瞻望庭阙,敢布腹心,直言忤旨,甘从鼎镬。”手诏答曰:“朕先使人取少杂鸟,使不识朕意,采鸟稍多。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使人朕已量事决罚,禽鸟并令放。今赐卿物四十段,用答至言。”

入拜户部侍郎。七年,复授尚书右丞,卒。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上谏曰 (2)深朕意
(3)禽鸟并令放(4)入拜户部侍郎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陛下方当凤皇为凡鸟   常欲杀身效忠
C.出汴州刺史   麒麟凡兽
D.使不识朕意   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
(2)直言忤旨,甘从鼎镬。
【小题4】文中“________”一句对“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起反衬作用。
【小题5】倪若水德才兼备,从“上表”一事可见其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 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 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 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 以为不可。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 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 施行之,亦未尝自名。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 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B.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 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C.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D.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隋、唐时,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集贤院,官署名。唐代开元中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至宋代,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称为三馆,掌理秘书图籍等;集贤院置大学士,由宰相兼领,并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官。
C.夷狄,古称北方部族为夷,东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汉书· 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再如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D.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B.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