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囹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注释)①黄楼:元丰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于徐州城东门,称为黄楼。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②尾联运用了王徽之的典故,指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却在到了后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问及理由,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向晚时分,林中屋舍已无炊烟缭绕,城垣上的积雪,预示一年将尽。这两句颇切合雪后登楼的情景。
B.“鸟度醉吟中”,似乎鸟之飞来亦属有意入诗,平添了一种奇趣。颈联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都被置于同一个画框之中,物我交融,互为映衬。
C.尾联正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而诗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
D.全诗结构谨严,写景则精微细腻,写情则深远绵邈。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在感情的流露及景观的表现上神韵天然,清新淡泊。
【小题2】《诗林广记》评“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时说“两句如善画,作诗之妙,至此神矣”,还有人认为这两句的写景更表现出陈师道烹字炼句的功力。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8 01:0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扰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注)①除与义:《宋史》本传记载,陈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但在二十四岁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上舍甲第后,却只被任命为文林郎。开德府教授这样闲散。卑微的官职。政有六年八月,与义解官归。至政和八年,复除辞录(和文林郎一样都是小官)。这首诗即写于次年到任之后。②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如已非”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寒远,觉今是而昨非”句?。不过陶渊明说“今是而昨非”,与文此诗却说“今年依旧”,其中包含?不能如陶公那样毅然“归去来”的难言苦衷。
B.诗歌颔联用人,秋作比,以秋归反衬人不仅难“归”,而且还不得不“犹去”的凄凉境遇。
C.诗歌颈联用细描法写景描绘了一幅天寒、雁瘦、岁暮、鸟微的凄萧瑟的茫茫秋景图,景中寓情,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茫茫之感。
D.尾联中,“往来屑屑”照应“黄尘满面”用不堪奔波的情态描写,来说破“以事走效外”,从这里可以知道题目中所说的“事”,当是站人深感劳碌厌倦却又不能不为之奔走之事。
【小题2】诗歌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一些思想情绪?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小 松
唐代·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静林寺古松
宋代·仲皎②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①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明心寺。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B.“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
D.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
E. 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
【小题2】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