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

张羽①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9 12: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褒贬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男方的父亲为婚,女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郝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郡监;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他历仕多君,均受重用,难能可贵。
B.郝质治军严明,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郝质敢于担当,当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
C.郝质重情重义,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生活节俭,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郝质在护送军需物资时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兄。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日:“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进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奷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剌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鮮半岛古国名。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B.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C.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D.权贵有嫌其岀/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年少,故称“弱”。
B.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指官员辞官归家。
D.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赋、比、兴。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歌形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直接表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使他仕途不顺,也是他“放纵诗酒”的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并且信奉佛教和道教。
【小题4】把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2)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