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举廉吏第一,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子未得见。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从哲曰:“帝讳疾。即问,左右不敢传。”涟曰:“昔文潞公问宋仁宗疾,内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将毋有他志,速下中书行法。’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越二日,从哲始率廷臣入问。及帝疾亟,太子尚踌躇宫门外。涟、光斗遣人语东宫伴读王安:“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当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太子深纳之。
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越四日,不豫。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十起。是时贵妃据乾清宫,与帝所宠李选侍相结。而帝果趣礼部封贵妃为皇太后。涟遂劾崔文升用药无状,请推问之。且曰:“外廷流言,谓陛下兴居无节,侍御蛊惑。必文升籍口以掩其用药之奸,罪不容死。至贵妃封号,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请亟寝前命。”疏上,越三日,帝召见大臣。众谓涟疏忤旨,必廷杖,嘱从哲为解。从哲劝涟引罪,涟抗声曰:“死即死耳,涟何罪?”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九月乙亥朔,昧爽,帝崩。熹宗即位。
天启二年,擢太常少卿。明年冬,拜左金都御史。又明年春,进左副都御史。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涟益与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憸邪。忠贤及其党衔次骨,遂兴汪文言狱,将罗织诸人。事虽获解,然正人势日危。涟遂抗疏劾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忠贤初闻疏,惧甚。遂令魏广微调旨切责涟。涟愈愤,拟对仗复劾之。忠贤诇知,遏帝不御朝者三日。自是,忠贤日谋杀涟。五年,其党大理丞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鞠之。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至死不承。显纯乃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比下诏狱,显纯酷法拷讯,体无完肤。其年七月遂于夜中毙之,年五十四。
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征赃令急,乡人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B.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C.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D.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官职任免常用语。“拜”指授予官职,“擢”“进”都指提升官职,“转”则指转任、调动官职。
B.“不豫”,避讳语,天子有病称“不豫”,后也泛称尊长有疾。“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C.“乙亥朔”,指乙亥日拂晓时分。“乙亥”,是农历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朔”则指月亮出来,黎明之时。
D.“崇祯”,年号名。“神宗”“光宗”,庙号名。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被推举为廉吏第一,因阉党陷害而被征收莫须有的赃款时,甚至连卖菜的、帮佣的下层人都为他捐助。
B.杨涟见识过人,敢作敢为。神宗病危,他批评方从哲没有及时作为,力主太子入朝进宫服侍皇帝;光宗时,他洞悉宫廷危机,上疏直陈其过失。
C.杨涟忠心耿耿,嫉恶如仇。面对混乱的朝政,他先后与得势的郑贵妃、魏忠贤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贵妃阴谋,也使魏忠贤心生恐惧。
D.杨涟正气凛然,为后世敬仰。为弘扬正气,他和左光斗等人联合遏制阉党,虽因党同伐异之罪而入狱,含冤致死,却最终在崇祯皇帝时昭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
(2)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4 10:2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时元右丞完者都募兵重庆,义兵元帅杨汉应募至,欲杀之而并其军,不克。汉走,遇玉珍,为言:“重庆无重兵,完者都与右丞哈麻秃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袭之,可取而有也。”玉珍意未决,部将戴寿曰:“机不可失也。可分船为二,半贮粮归沔阳,半因汉兵攻重庆,不济则掠财物而还。”玉珍从其策,袭重庆,走完者,执哈麻秃献寿辉。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
二十年,陈友谅弑徐寿辉自立。玉珍曰:“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命以兵塞瞿塘,绝不与通。立寿辉庙于城南隅,岁时致祀。自立为陇蜀王。玉珍之攻重庆也,道泸,部将刘泽民荐刘桢。玉珍往见,与语大悦,即日延至舟中,尊礼备至。次年,桢屏人说曰:“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玉珍善之,乃谋于众,以二十二年春僭即皇帝位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效周制,设六卿。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玉珍素无远略,然性节俭,颇好学,折节下士。既即位,设国子监,教公卿子弟,设提举司教授,建社稷宗庙,求雅乐,开进士科,定赋税。蜀人悉便安之。皆刘桢为之谋也。明年,太祖遣都事遗玉珍书曰:“足下处西蜀,予处江左,盖与汉季孙、刘相类。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邰,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自后信使往返不绝。
二十六年春,玉珍病革,召寿等谕曰:“西蜀险固,若协力同心,左右嗣子,则可以自守。不然,后事非所知也。”遂卒。凡立五年,年三十六。
(选自《明史·明玉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B.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C.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D.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即僭越。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文中认为明玉珍称帝是超越本分的行为。
B.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比如唐代曾分全国为十五道;“路”也是行政区划名,如“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辈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如“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就是。
D.江左,江东,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而“江表”则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寿辉称帝后,对明玉珍威逼利诱,明玉珍便率众投降。不久就立下战功,被徐寿辉授予陇蜀行省右丞一职。
B.明玉珍认为,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是大逆不道。此后设防阻隔陈友谅,不再和他交往,并且为徐寿辉建庙,每年祭祀。
C.尽管明玉珍一向无深远谋略,但他节俭、谦逊好学,在刘桢的辅佐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把蜀地治理得很好。
D.明玉珍病重弥留之际,召来戴寿等人要求他们齐心协力据险而守,只要控制住嗣子,就可以自我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玉珍从其策,袭重庆,走完者,执哈麻秃献寿辉。
(2)玉珍往见,与语大悦,即日延至舟中,尊礼备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B.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C.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D.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御史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官职。明代洪武皇帝改御史所属官署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又设副都御史。
B.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专业运输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C.籍田,古代吉礼。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亦指天子示范性的耕作。寓有重视农耕、祈求丰年之意。
D.经筵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正式制度化,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此期间,南京凤阳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强盗去钧州,听说是他家乡就离开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2)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世则字仲贻,幼以恩补左班殿直,至内殿崇班。复用父遗表恩为阁门祗侯,后除亲卫郎。以通经典,转内殿承制。累迁康州防御使,知西上阁门事。

宣和末,金泛使至,徽宗命世则掌客。世则记问该洽,应对有据,帝闻,悦之,自是掌客多命世则。金人军城下,又命世则使其军,还,进秩二等,迁知东上阁门使。金遣燕人吴孝民请和,孝民邀宰执、亲王诣军前议事,高宗在康邸,请行。是日世则入对遂除社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当高宗艰难中,世则尝在左右,寝处不少离。大元帅府建,改元帅府参议官,因请布檄诸路,以定人心。进遥郡承宣使,不拜。高宗承制,转越州观察使。及即位,除保静军承宣使,提举万寿观。诏令编类元帅府事迹付史馆,召为枢密都承旨兼提举京畿监牧,再提举万寿观。

世则居温州,帝遣中使谕守臣以时给奉禄,凡积二万缗,因请以裨郡费。常病疡,艰于据鞍,又以旧所御肩舆赐焉。帝每念宣仁圣烈皇后保祐三朝,中遭诬诋,外家班秩无显者,制以为感徳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进开府仪同三司,奉朝请,赐第临安。除景灵宫使,兼判温州。寻以病丐罢,后为万寿观使。十四年,召入觐,进少保,恳求还。卒,年六十五,赠太傅,赐田三十顷,谥曰忠节。

(节选自《明史·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B.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C.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D.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文中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此外,经典也指宗教典籍或文献典籍。
B.徽宗,宋徽宗赵佶的谥号,徽宗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C.进秩,因每进一官或一阶,均关系到俸禄的增加;故进秩意为进升官职,增加俸禄。
D.承制,制,皇帝的命令。承制,文中指赵构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执掌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世则仕途顺利,屡次升迁。高世则因为精通经典而进入仕途,先后担任内殿承制、康州防御使、掌管西上阁门等官职。
B.高世则接待使者,应对有方。高世则接待金人使者,问询记录完备,应对有理有据,皇帝很满意,后又多次让他接待使者。
C.高世则忠心事主,深得信任。在宋高宗处境艰难的时候,高世则曾陪伴在左右,不曾离开,还积极建言献策,赢得高宗信任。
D.高世则身世显赫,不恋高位。高世则是宣仁圣烈皇后的亲属,身世显赫,但他不恋高位,曾因病请求免职,后又恳求还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帅府建,改元帅府参议官,因请布檄诸路,以定人心。
(2)帝遣中使谕守臣以时给奉禄,凡积二万缗,因请以裨郡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兄耕孙、焘孙皆仕元。耕孙,宁国路推官,死长枪贼难。焘孙,常宁州学正,死僚寇。三吾避兵广西,行省承制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荐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对称旨,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帝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燕享,赐坐殿中。与汪睿、朱善称“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忤意,礼遇亦渐轻。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候庸劾其怠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户部尚书赵勉者,三吾婿也,坐赃死。三吾引退。许之。未几,复为学士。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建文初,三吾召还,久之,卒。

(节选自《明史卷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
B.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
C.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
D.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因自己的“字”流行很广,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三场,明代科考须经三场,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
C.燕享,亦作“宴飨 ”。指以酒食祭先祖,以酒食款待人。也指古代帝王饮宴群臣、国宾。
D.策问,汉以来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使之条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三吾历经动荡,大器晚成。其两兄皆在元代做官,均死于贼寇,明初经茹瑺的推荐,刘三吾被征召到京城为官,此时已七十三岁。
B.刘三吾博学善文,深得赏识。很多礼制和法令都由他来修订,皇帝所制曾由他来作序,一些重要著作的修撰也由他总管,获得的赏赐很优厚。
C.刘三吾胸无城府,坚守大节。曾进言说服皇帝立太孙承统,因女婿贪赃获罪而引咎辞职,但皇帝继续让他担任大学士。
D.刘三吾命运多舛,晚年不幸。他晚年偕同纪善、白信蹈等人主考会试,得罪了北方士人,惹怒了皇帝,被遣放守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
(2) 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①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于朝,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②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振怖,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腊。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苏干刺于苏门答腊,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①赍:把东西送给人。②交耻:即交趾,中国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址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岁久 践阼:登上帝位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古代官员的降职、免职。
B.宴驾:指帝王的死。
C.朝贡:古代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宗主国或所在国的君主,并敬献礼品。
D.洪熙:指明仁宗的年号。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2)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振怖,来者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