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宗载,字厚夫,丰城人。洪武三十年进士。授行人。奉使四方,未尝受馈遗,累迁司正。

永乐初,以荐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众莫敢犯。武陵多戎籍,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宗载以理谕之,皆解悟,一时婚者三百余家。邻邑效之,其俗遂变。征诣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书成,受赐还任。董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办而民不扰。车驾北征,征兵湖广,使者贪暴失期。宗载坐不举劾,谪杨青驿驿夫。

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官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宗载因言:“有司率不称职。若俟九年黜陟,恐益废弛。请任二年以上者,巡按御史及两司核实举按以闻。”帝是之。及归,行李萧然,不携交阯一物。尚书黄福语人曰:“吾居此久,所接御史多矣,惟宗载知大体。”丁祖母忧,起复,改詹事府丞。

洪熙元年,擢行在吏部侍郎。少师蹇义领部事,宗载一辅以正。宣德元年,奉命清军浙江。三年,督采木湖湘。英宗初,以侍郎罗汝敬巡抚陕西,坐事戴罪办事。汝敬妄引诏书复职,而吏部不言,为御史所劾,宗载及尚书郭琎俱下狱。未几,得释,迁南京吏部尚书。居九年,乞休。章四上,乃许。九年七月,卒于家,年七十九。宗载持廉守正,不矫不随,学问文章俱负时望。公卿大夫齿德之盛,推宗载云。

(选自《明史·黄宗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官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
B.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官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
C.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
D.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官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婚姻”在古代是指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男方之父为婚,女方之父为姻,如《鸿门宴》中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今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C.“行李”通常指旅人出门时所带的衣物,生活日用品等,并将其打包好能轻易携带。《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行李”却讲作“出使的人”。
D.“丁祖母忧”中的“丁忧”,是指在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也称“丁艰”,“丁”的意思是“遭逢、碰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宗载在迁南京吏部尚书九年后向朝廷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先后写了四篇文章才被同意。
B.武陵多军籍,老百姓担心徭赋会连累自己,以致男女年及四十还未婚配,针对这种情况,黄宗载晓之以理,效果显著,甚至让邻邑之俗改变。
C.黄宗载被征召编修《永乐大典》有功,受到赏赐回到任上,又监督制造海运大船几十艘,事情办成了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D.黄宗载为官清廉,奉命出使四方,从来不接受馈赠;从交阯回来时,行李肃然,尚书黄福称赞他知大体。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
(2)宗载持廉守正,不矫不随,学问文章俱负时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1: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天启元年,迁左布政使。将入觐,会永宁奢崇明反,蜀王要燮元治军。崇明僭伪号,设丞相五府等官,统所部及徼外杂蛮数万,分道趋成都。指挥周邦太降,雷安世、瞿英战死。成都兵止二千,饷又绌。燮元檄征罗纲、松、茂诸道兵入援,敛二百里内粟入城。偕巡按御史薛敷政、右布政使周著、按察使林宰等分陴守。贼垒土山,上架蓬荜,伏弩射城中。燮元用火器击却之,又遣人决都江堰水注濠。因斩城中通贼者二百人,贼失内应。贼四面立望楼,高与城齐,燮元命死士突出,击斩三贼帅,燔其楼。贼少却。有诸生陷贼中,遣人言贼将罗乾象欲反正。燮元令与乾象俱至,呼饮戍楼中,不脱其佩刀,与同卧酣寝。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城围百二日而解。三年,燮元谋直取永宁,集将佐曰:“我久不得志于贼,我以分,贼以合也。”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录功,进燮元右都御史。崇祯元年六月,复召燮元兼巡抚贵州,赐尚方剑。时寇乱久,里井萧条,贵阳民不及五百家,山谷悉苗仲。燮元招流移,广开垦,募勇敢。总兵官许成名、侯良柱、副使刘可训遇贼十万于五峰山、桃红坝,大破之。贼奔据山巅。诸将乘雾力攻,贼复大败。又追败之红土川,崇明授首。捷闻,帝大喜。以成名与良柱争功,赏久不行。初,崇明之死,实川中诸将功,而黔将争之。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留之。四年,阿迷州土官普名声作乱,陷弥勒州曲江所,又攻临安及宁州,远近震动。燮元遣兵临之,遂就抚。无何,所抚土目有叛者,诸将方国安等军败,燮元坐贬一秩。十一年春卒官,年七十三。
(节选自《明史•朱燮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B.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C.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D.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只有名而无字。
B.檄,即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文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巡抚是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抚台,负责巡视地方的军政、民政。
D.尚方剑,即尚方宝剑,古代皇帝用的宝剑。大臣被授予尚方宝剑,就表示出外办案行事就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现多用来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燮元指挥得当,击退贼兵。奢崇明造反,派兵奔赴成都,成都兵少粮少,朱燮元采取各种措施与贼兵作战,打击贼兵,使其退却。
B.朱燮元以诚待人,招纳贼将。贼将罗乾象欲归顺朝廷,朱燮元与其在戍楼饮酒,不让他解下佩刀,还与其同榻而眠,使罗乾象很快率众归附。
C.朱燮元贵州任职,治政有方。任贵州巡抚时,因贵州长期遭受战乱,十分破败,人口稀少,他招抚流浪百姓,广开土地,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D.朱燮元平叛受累,官降一级。普名声作乱,朱燮元采取安抚措施;不久又有土人作乱,方国安出师不利,朱燮元受牵连贬官一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
(2)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留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宗皋传(节选)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

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逮宗皋及耀,各杖一百,燿遂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麋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人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B.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人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I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C.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人/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D.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人/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明代的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
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宗皋直言进谏,不畏强权势力。他上疏规劝皇帝要改善为政的方法,被廷杖四十;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时,他极力陈说刘夔谄媚权势的劣迹。
B.郭宗皋善于思考,常有独特见解。在密云等地的驻兵方式及蓟镇的边防事务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创新的做法,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C.郭宗皋受到追责,戍守陕西边塞。鹞儿岭一战无胜果,大同一战总兵官张达等战死,都使他受到处罚,后来他又受到朝廷追责,戍守陕西靖虏卫。
D.郭宗皋致仕还乡,备享朝廷恩荣。他告老还乡后,皇帝屡次派人前来问候,并送给他粮食和仆人;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赠谥号康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2)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位号虽殊,事权无别。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明史列传·张肯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B.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C.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D.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
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肯堂读书仕进,受到重用。他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和巡抚等官职,受到了重用。
B.张肯堂忠于职守,敢于谏言。他多次就军事等问题向皇帝上书进言,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也不气馁。
C.张肯堂投身战事,坚持不懈。他请求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以和唐王呼应,在唐王死后仍坚持作战。
D.张肯堂气节刚烈,最终殉国。他率军守城十多天,在清军破城后,穿着官服让家人先死,然后写诗自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
(2)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理从之游,得其指授。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乡,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连遭艰,不预试。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正德九年举进士。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调文选,请告归。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诏跪阙门,予杖夺俸。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幻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乃止。明年大计京官,黜张总、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总、萼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急去。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与吕柟并为关中学者所宗。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宪。

(节选自《明史·马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
B.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
C.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
D.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艰指遭遇父母之丧,也称为“丁忧”,官员遭艰,须辞官回原籍为父母守丧。
B.吏部是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主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起复是指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期满而重新起用,文中的“复起”就是这个意思。
D.关中,地名,因其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理师从名师,文章名名声很大。他曾师从同乡尚书王恕及学政杨一清,他的文章得到杨一清的赞誉,也受到高丽使者的追捧。
B.马理因言获罪,而且接连受罚。他连同张衍瑞等人劝阻皇帝南巡,被施以杖刑,夺去俸禄;后又因与人争辩再次被处罚。
C.马理据理力争,敢为官员请命。马理赞誉魏校等三人名声卓著,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官位为三人请命,最终保全了这三人。
D.马理学问纯熟,为人行为笃实。他与吕槽同为关中学者宗师;服丧期间将古礼与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的规定折衷使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
(2)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瑾败,乃复故。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土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十一-年八月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戡宁王宸濠乱。嘉靖六年,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硃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讲幄:指天子、太子听讲官进讲之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B.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C.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D.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称礼部尚书。
B.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
C.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D.擢,提升官职,此外“授”“除”“拜”均可表示授予官职,“迁”则指官职调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华德才兼备,深受世人好评。他曾考中状元,担任学士等职,深受孝宗眷顾,年逾古稀,仍能依制为母守孝,受到士人赞美。
B.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铣等人,直言上奏,却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
C.王守仁因俗化导,深受百姓爱戴。他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时根据当地习俗教化引导百姓,夷人十分欢喜,纷纷伐木造屋供其居住。
D.王守仁勤奋刻苦,开创阳明心学。他探求程朱理学,数年也无收获,居蛮荒无书籍,仍终日研究旧有知识,求之于心格物致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