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毂。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日:“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宫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请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B.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C.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D.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B.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C.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敕令”一样都是长官用于下行的文书。
D.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 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合法地不守礼制。“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溢天性孝顺,年轻时在去秦中做官的路上,忽然心悸力辞而归,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章溢多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守孝,最后因为悲伤过度.营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得病而逝。
B.章溢受朱元璋聘请,与刘基、叶深、宋镰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与章溢交流非常高兴,觉得章溢的话特别有道理,授予他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
C.章溢虽是儒臣,但是先守住龙泉,后来又平定处州。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保证粮晌供应。朱元璋感叹说: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他们的功劳不比诸将小。
D.章溢深得皇帝信任。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人的供词中牵涉到章溢,朱元璋派人去安慰章溢,消除他的顾虑;他去世,皇帝亲自写了悼文.到他家里祭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 
②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9 12: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父一相,由进士历南京吏科给事中。追论故相张居正事,执政忌之,出为陇右佥事。终陕西副使。

万历四十一年,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编修。神、光二宗相继崩,颁诏朝鲜。甫入境,辽阳陷。朝鲜为造二洋舶,从海道还。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遭母丧,服阕,进右中允,转左谕德,父丧归。天启六年冬,起少詹事,忤魏忠贤,斥为民。

庄烈帝即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三辞,不允。崇祯元年四月还朝。当是时,忠贤虽败,其党犹盛,言路新进者群起抨击之。诸执政尝与忠贤共事,不敢显为别白。鸿训至,毅然主持,斥杨维垣等,人情大快。而御史袁弘勋本由维垣辈进,思合谋攻去鸿训,则党人可安也。弘勋诋鸿训使朝鲜,满载貂参而归。锦衣佥事张道浚亦讦攻鸿训,鸿训奏辩。给事中颜继祖言:“鸿训先朝削夺。朝鲜一役,舟败,仅以身免。乞谕鸿训入直,共筹安攘之策。至弘勋之借题倾人,道浚之出位乱政,非重创未有已也”帝是之。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七月,以四川贼平,加鸿训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帝数召见廷臣。鸿训应对独敏,谓民困由吏失职,请帝久任责成。以尚书毕自严善治赋,王在晋善治兵,请帝加倚信。帝初甚向之。关门兵以缺饷鼓噪,帝意责户部,而鸿训请发帑三十万,示不测恩,由是失帝旨。无何,御史田时震劾鸿训。鸿训数被劾,连章力辩,帝不听,下廷臣议罪。

明年正月,鸿训谪戍代州。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帝闻,深衔之,欲置之死。赖诸大臣力救,乃得稍宽。七年五月卒戍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B.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C.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D.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明代选举人中文学优等及善书者担任,三年后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编修、检讨等职。
B.“服阕”,指服丧期满。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阕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的人),主管某一事务的人,宋金某些高级官员的通称。
D.“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文渊阁编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鸿训的父亲刘一相是一位性格刚直的人。进士出身,后来担任吏科给事中一职,因为追究之前的首辅张居正的事情被执政者嫉恨。
B.刘鸿训在出使朝鲜时遭遇国内战乱。神宗、光宗去世后,刘鸿训到朝鲜颁布诏令,但遇到国内的战乱,就乘坐朝鲜专门为他建造的两艘大船,从海上回国。
C.刘鸿训出任礼部尚书时处在斗争的漩涡当中。此时,魏忠贤虽然失败,但其党羽还比较兴盛,因为刘鸿训能够主持公道,而遭受杨维垣等人的合谋排斥。
D.刘鸿训因为敢于直言而失去皇上的宠信。刘鸿训被召见时应对敏捷,并推荐自己喜欢的人担任要职;在关门之兵起哄的事上受到皇上的责难,从此失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
(2)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闲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B.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C.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D.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小题2】对原文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太祖,太宗之类的称呼叫做庙号,一般人去世之后都可以有这种封号。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
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
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善长通晓法家(学说)言论,谋划事情大多符合实情,是德高望重的人,朱元璋曾以礼对待他。
B.向朱元璋投诚的人,因为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宁肯自己受委屈也要让他们和好。
C.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制胜敌人的能力。
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后也因事终至被杀。
【小题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2)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闲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年十四为诸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
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寻上言:“今天下民穷饷匮,寇横兵疲。言官舍国事,争时局,部曹舍职掌,建空言,天下尽为虚文所束缚。有意振刷者,不曰生事,则曰苛求。事未就而谤兴,法未伸而怨集,豪杰灰心,庸人养拙,国事将不可为矣。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时朝臣部党角立,之焕廉觚自胜,尝言:“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召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丁内外艰,家居。当此之时,魏、客乱政,应山杨涟首发忠贤之奸。忠贤恚甚,拷杀涟。由此悍然益诛锄善类。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庄烈帝即位,乃免征,起故官,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明年春,寇复大入,患豌豆创①,环大黄山而病。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以为德焉。”遂不战。逾月,群寇望边城涕泣而去。冬,京师戒严,有诏入卫。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遣兵伏贺兰山后,邀其归路,大 兵出水泉峡口,再战再败之,斩首八百四十有奇,引军东。明年五月抵京师,已后时矣,有诏之焕入朝。翌日又诏之焕落职候勘,温体仁已栖政矣。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书中朝,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所居县,阻山多盗。之焕无事,辄率健儿助吏捕,无脱者。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然终不召。明年病卒。
(节选自《明史·梅之焕传》)
(注)①豌豆创:天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 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B.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C.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D.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之焕为官正直,敢于直 言进谏。东厂太监陷害拷打商人,梅之焕就弹劾李浚的罪行,不久又上疏皇帝指出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朝政存在的各种问题。
B.梅之焕洁身自好,从不拉帮结伙。他认为依附小人的一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未必是君子。附在马身上的苍蝇,即使走了千里路也还是苍蝇。
C.梅之焕带兵有方,屡败敌寇。他在甘肃任巡抚时多次大败敌军,击毙、擒获很多敌人;晚年废职回家还组织乡勇协助当地官员捉拿强盗。
D.梅之焕文武全才,最终却被报复免职。当初温体仁攻击钱谦益,梅之焕写信告诉了钱谦益,温体仁嫉恨在心,借之焕保卫京师迟到一事让他停职等候调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
(2)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以为德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
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①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②,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预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孰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俞允之。
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行人赍手敕即家起之,命抚、按官敦促上道。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赠太傅,谥文正。迁竞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明史》列传七十二)
注:①祥禫(xiáng dàn):丧祭名。 ②讲官:为皇帝讲读经史的官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   务:务必
B.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寝:停止
C.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  厘:治理
D.帝乃遣行人赍手敕即家起之 赍:带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B.迁乃遣子正人谢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D.且足国在节用
【小题3】文章末段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B.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C.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D.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谢迁善于进谏的一组是
①及进讲,敷词详切 ②力辞,服除始拜命 ③迁乘间言之
④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⑤除夕赐御制诗   ⑥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
A.②③⑤B.①④⑥C.③④⑥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迁做官后曾以皇帝过于年轻为由,建议皇帝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的事。
B.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谢迁及尚书倪岳坚持反对。
C.孝宗晚年,宦官违法乱纪,以空名领取粮饷,危害很大。谢迁进谏得到了皇帝的赞同。
D.谢迁善于进谏,得到几任皇帝的赏识,晚年依然得到皇帝的重用,并且待遇优厚。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
(2)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
(3)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洽,字和仲,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迁太常少卿。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指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寻上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帝称善,即命行之。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梁廷栋,后皆大用。二年十月,大清兵大安口入,都城戎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检讨项煜继之,且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颔之,遂下洽狱。明年四月,洽竟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又以廷臣玩祗,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人多为洽惜之。

(节选自《明史·王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B.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C.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D.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B.摄,代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
C.豪右,文中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朝以右为上,所以称豪右。
D.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批准,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
B.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屯田建议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
C.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时,他所举荐的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
D.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清兵进逼北京城,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最终被判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