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毂。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日:“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宫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请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B.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C.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D.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B.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C.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敕令”一样都是长官用于下行的文书。
D.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 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合法地不守礼制。“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溢天性孝顺,年轻时在去秦中做官的路上,忽然心悸力辞而归,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章溢多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守孝,最后因为悲伤过度.营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得病而逝。
B.章溢受朱元璋聘请,与刘基、叶深、宋镰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与章溢交流非常高兴,觉得章溢的话特别有道理,授予他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
C.章溢虽是儒臣,但是先守住龙泉,后来又平定处州。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保证粮晌供应。朱元璋感叹说: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他们的功劳不比诸将小。
D.章溢深得皇帝信任。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人的供词中牵涉到章溢,朱元璋派人去安慰章溢,消除他的顾虑;他去世,皇帝亲自写了悼文.到他家里祭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 
②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9 12: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③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B.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C.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D.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C.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D.景泰,为年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有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建议将给事中王汝霖的女婿瑾贬官,却遭到他王汝霖等人的诬陷,但他并不惧怕,对王汝霖等人加以弹劾。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⑵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淮举洪武末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既而与缙等六人并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进侍读。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黜,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明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辅导太孙。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皇太子监国。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还,太子遣使迎稍缓,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忠皆坐系十年。
仁宗即位,复官。寻擢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内制。丁母忧,乞终制。不许。明年以疾乞休,许之。父性年九十,奉养甚欢。及性卒,赐葬祭,淮诣阙谢。值灯时,赐游西苑,诏乘肩舆登万岁山。命主会试,比辞归,饯之太液池,帝为长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复来。”明年入贺。
淮性明果,达于治体。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将,必能灭贼,愿急遣。”彬卒擒法良。又时有告党逆者。淮言于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复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时,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广。”帝皆从之。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蕃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众议欲许之。淮曰:“彼势分则易制,一则难图矣。”帝顾左右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西域僧大宝法王来朝,帝将刻玉印赐之,以璞示淮。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明史一百四十七卷》,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B.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C.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D.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嫡以长,是指古代帝王选接班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一般多是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是中国古代的丁忧之制,即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一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等。
D.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黄淮很受重用,成祖不仅让他参与国家机密重务,还让他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蹇义、金忠等人共同辅佐太子监国。
B.黄淮深得仁宗的敬重,黄淮入宫谢恩,仁宗诏令他乘轿子登万岁山;到他辞归时,仁宗为他饯行,还写了一首长诗送给他。
C.黄淮明辨果断,长沙妖人李法良造反,仁宗想派李彬讨伐,但遭到汉王的阻挠,在黄淮的劝说下派出李彬平叛,最终取得胜利。
D.黄淮见识高远,阿鲁台请求统治吐蕃各部,朝中众臣的意见想答应他,黄淮提出反对意见,指出吐蕃统一则朝廷难以图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
(2)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忠皆坐系十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瑾闻。
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
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遺。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日晡,即晡时,汉代将十二个时辰命名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C.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授”“出”“举”等,就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人民免受祸患,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等守桐不下。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士胤战死,自强遇贼宿松,杀伤相当。安庆山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
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受伤,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
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
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闰六月,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王监国。即日移驻绍兴,进国维少傅兼太子太傅,督师江上。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连复富阳、于潜,木城缘江要害,联合国安及王之仁等诸营,为持久计。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王走台州航海,国维亦还守东阳。六月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选自《明史·张国维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等守桐不下
B.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等/守桐不下
C.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等守桐不下
D.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等/守桐不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漕运: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等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C.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用于声讨的文书。
D.闰六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国维一心为民,擅长治河。张国维所属郡县遭受灾害,便替百姓向朝廷请命;他治河有成绩,升任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管理河道。
B.张国维歼灭反贼,护漕有功。李青山因朝廷不授以官职竟然截运漕船,大肆焚烧抢掠,张国维会合所统领的军队攻击歼灭了李青山。
C.张国维心忧社稷,竭忠尽智。南都覆灭后,张国维到台州朝见鲁王,请求鲁王监国;后来张国维联合方国安及王之仁等的军队,作持久的打算。
D.张国维忠贞不贰,宁死不屈。顺治三年五月,张国维仍返还东阳防守,最后自知形势不可挽回,于是作绝命词三章,跳水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大早,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
(2)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

同类题5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姜绾,字玉卿。弋阳人。成化十四年进士。由景陵知县擢南京御史。弘治初,陈治道十事。又言午朝宜论大政,毋泛陈细故,皆报闻。二年二月,南京守备中官蒋琮以芦场事下绾覆按,琮嘱绾求右己。绾疏言:“琮以守备重臣与小民争利,假公事以适私情。用揭帖而抗诏旨,扬言阴中,胁以必从。其他变乱成法,厥罪有十。以内官侵言官职,罪一。妒害大臣,妄论都御史秦纮,罪二。怒河闸官失迎候,欲奏罢之,罪三。受民词不由通政,罪四。分遣腹心,侵渔国课,罪五。按季收班匠工银,罪六。擅收用罢闲都事,罪七。官僚忤意,辄肆中伤,罪八。妄奏主事周琦罪,欺罔朝廷,罪九。保举罢斥内臣,窃天子威柄,罪十。”事下南京三法司。既,复特遣官覆治以奏。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祖生衔向切骨。时向方监后湖黄册,祖生遂揭向、锦实侵湖田。诏下法司勘。勘未上,而琮为绾所劾。于是琮、祖生及吉合谋削锦籍,谪向官,复逮绾及余濬等,赴京论鞫,皆谪为州判官。绾谪判桂阳,量移宁国同知,迁庆远知府。斩剧贼韦七旋、韦万妙。其党纠贼数万攻城,绾坚守,檄民兵夹击,破走之。东兰诸州蛮悉归侵地。总督刘大夏奇其材,荐为右江兵备副使。思恩知府岑濬逐田州知府岑猛,绾献策总督潘蕃。蕃令与都指挥金堂合诸路兵大破贼,思恩平。绾条二府形势,请改设流官,比中土,廷议从之。寻引疾还。俄起河南按察使,寻复以疾归,卒于家。

(选自《明史·姜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B.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C.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D.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孝陵,指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朱元璋奉行以孝治天下。
C.法司,明清时以吏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D.量移,古代公文用语。多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至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绾履职尽责,积极进言。担任南京御史期间,他先是陈述治国之策十件事,后又说午朝应当讨论重大政事,不要泛泛陈说琐事。这些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B.姜绾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弘治二年二月,南京守备太监蒋琮因芦场事件交由姜绾复查,蒋琮向姜绾求助,但姜绾不为所动,反而上疏列举蒋琮十条罪行。
C.姜绾遭受报复,因此被贬。姜绾弹劾蒋琮没有成功,反而遭到蒋琮的报复。蒋琮与陈祖生、刘吉等人合谋反扑,姜绾被逮捕到京城审讯后,贬为桂阳判官。
D.姜绾颇善用兵,破贼有功。任庆远知府时,他斩杀大盗韦七旋、韦万妙,击退其党羽,受到刘大夏赏识。后与潘蕃一起指挥各路兵马大败贼寇,平定思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守备重臣与小民争利,假公事以适私情,扬言阴中,胁以必从。
(2)绾条二府形势,请改设流官,比中土,廷议从之。寻引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