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注]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华阴绾毅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戴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那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率,年七十。无子,吴江潘来叙其遗书行世。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注]归庄:明末文学家,顾炎武友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B.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C.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D.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世之学,即治国之道,治民之术,广义指以治国治民、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问,既讲求施政功效,又谨守儒家以民为本、为民立政的信念。
B.注疏,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注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的,叫“疏”,也称“正义”。
C.韵学,即音韵学,也叫声韵学,以研究字音为主,在古代,它和分析字形的文字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一起被称为“小学”。
D.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聪颖过人。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讲求经世之学,治业有成。
B.顾炎武事亲至孝。南明灭亡后,他侍奉所承嗣的母亲王氏至常熟躲避战祸,因母丧不赴官,谨守嗣母遗训,终生不渝。
C.顾炎武有强烈的民族气节。明朝灭亡后,他毅然投身抗清斗争,事败后,仍怀思前明旧君,一生坚决拒绝在清朝做官。
D.顾炎武足历天下治学不辍。他到各地都用骡马载书相随,甚至骑在马上也要默诵文章,一生治学严谨,著述宏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2)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7 06:0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处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胡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岂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为出处耶?用意别,则悲愉之景原不相贷,出语时偶然凑合耳。必求出处,宋人之陋也。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杜诗:“我欲相就沽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遂据以为唐时酒价。崔国辅诗:“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求出处者,其可笑类如此。

(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有删节)

注:①抟合:随意捏合。②圈缋:框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诗为文,重在立意,匠心独运,方能写出好作品。
B.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需要读者的细心体会 。
C.诗歌写景叙事,语言表达常带有偶然性,因而不可坐实求证。
D.相信“无一字无来历”,必求出处,体现了艺术追求的苦心孤诣。
【小题2】第二段多处引用诗句,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作者评齐、梁和宋人的诗为“小家”的理由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试分析文末“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句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蔫。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B.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C.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D.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试:也称童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合格后取得举人资格,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B.鼎:青铜铸成的炊器。古代王侯公卿吃饭时要奏乐击钟,列鼎而食,鼎也被视作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如常说的“九鼎”一词,便象征天下九州。
C.西塾:指学塾。古代礼仪,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称塾师为西宾,称学塾为西塾。
D.刺史:“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意;“史”为“御史”之意,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实为作者虚构的一篇讽喻性的故事,唐柳宗元的《种树郭囊驼传》、明刘基德《卖柑者言》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因事说理,针砭时弊。
B.此文的主体部分是芋老人就相国两次食芋而味道不同所阐发的一通议论,由“时位移人”的道理引出对四种类似的社会现象的评论。
C.芋老人借一师之口讲述明末之事,那些地位显贵、尊享厚禄的大小官员,一旦国内发生变故,外寇挑衅入侵便争先恐后屈膝下跪,赔款逢迎,讽刺之意,引人深思。
D.文末“赞曰”乃史家笔法,既承用了传记格式,又表达了对芋老人所代表对野老鄙夫的赞颂和对缙绅士大夫的蔑视,深化了主旨。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