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酋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泌①

天池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奋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②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③,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④。三拊当时顽石⑤,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程进(1164-1242),南宋词人,辛弃疾好友,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②多景楼所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二山屹立在长江之中。③《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此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④士雅是祖逖的字,刘琨是祖逖的好友。④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相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写天地本来没有边际,是谁将南北分开?一个“本”字,传递出词人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而强烈。
B.这首词一、二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三、四句写出词人因南北分裂、中原沦丧而“恨”,明确地回答了 "南北竟谁分”的问题。
C.上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比作“水晶盆'写出了长江被金、焦二山点破、不复完整的视觉感受。
D.下片写登楼而望.看到祖逖北伐时冶铸兵器的旧迹;入寺而游,拍打相传诸葛亮曾坐过的顽石,词人追拥历史,用典抒情。
【小题2】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20 10:4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春愁
宋 赵鼎①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释:①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政治家、词人。宋徽宗崇宁五年举进士。宋绍兴四年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次年为宋高宗时的宰相。他积极主张抗击金国,反对与金国议和,在朝中与秦桧进行过激烈的较量,最终绝食自杀。
②休文:即梁沈约,是一个多愁多病的才子。据载,沈约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这两句说的是,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帷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一个“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
B.“一枕江南恨”中,“恨”以一“枕”修饰,犹如用“一江”、“一舟”来修饰“愁”,化抽象为具体事物,组接无理但化合巧妙。
C.作者以“消瘦休文”自比,“顿觉春衫褪”以比喻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
D.最后三句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一个“紧”字通俗而生动,表现力很强,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词人“一任罗衣贴体寒”,守住春色不放的深情。
【小题2】“一枕江南恨”包含了哪些“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