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礼》经济人轮(下属) 幽于缧绁(牢狱)
为谒(欺骗)     有功者之(妒恨)
B.乃以秦王吏(下属) 是足为艺人(多技能的人)   
然临之而不惊(同“猝”,突然) 郑伯肉袒牵羊以(违背)
C.非子房其谁之(保全)     独旁搜而远(继承)
姚、姒(效法)   岁靡粟(粮仓)
D.以乐生送死(为父母送终)   南北百里,东西一(三十里)
西山之白云(引)   元丰六年十一月日(农历初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2 04:0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①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惟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扁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②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艮之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匡处的虚词是
A.焉
B.耳
C.也
D.矣
【小题2】不属于“公”想为书斋命名为“止斋”的心理的是
A.急流勇退
B.心生倦意
C.知足常乐
D.悲观失望
【小题3】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两个不同类型的“止”:
⑴“止而止”:
⑵“行而止”
【小题4】对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地证明了前人对于“止”的理解有着不同的看法。
B.进一步批评了认为“止”是闭门远居保持高洁的观点。
C.与“知进不知退”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圣人之止”。
D.列举的三种人均具有典型性,能够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小题5】评析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进退观”。

同类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之《苏武传》选段。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B.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完成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平时,向来
D.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武置酒设乐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B.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①虽蒙斧钺汤镬     ②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D.①故使陵来说足下   ②故木受绳则直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一项(   )
A.空以身膏草野B.欲因此时降武
C.单于壮其节D.反欲斗两主
【小题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一项(   )
A.见犯乃死,重负国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为降虏于蛮夷D.皆为陛下所成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
B.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传诏罗道盛/
C.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
D.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字供长辈呼唤,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武帝,是皇帝的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义熙,是宋武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卒,指人去世的称谓。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曰死”。郑鲜之属大夫,故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当时制度违背孝道,郑鲜之发现问题后指出,从而使父亲病重的山阴县令免罪。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性情率真,行事随和。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虽来奏事,但最终也没有参加宴会。
【小题4】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
(2)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观鸭说

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容与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①鼋龟醯鸡②之于瓮、于坎、于蹄涔③,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之以淳朴,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

然则民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④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萃》,略有删节)

[注]①蠛曚:一种小飞虫。②醯鸡:小飞虫。③蹄涔:蹄迹中的积水。④狃: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B.既乃水,或仰而饮   狎:嬉戏
C.纳之以忠信,之以淳朴 囿:约束
D.不相顾骇愕 靡:全,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群奔水中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然则民初生    臣进退,实为狼狈
C.曷不畜鸭雏    登东皋舒啸
D.相与骈死不知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为作者观鸭所悟出的道理的一项是
①各遂其性而已。
②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③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
④相与骈死而不知
⑤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
⑥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小题4】文末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B.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C.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D.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作者得到几只雏鸭,其叫声和羽毛让作者感觉到小生命的可爱,但不久就有个别雏鸭死亡,为下文写怎么养好鸭做铺垫。
B.时雨初歇,雏鸭就直奔水中,并作出各种动作,扬足划水,拍翅而飞,沉没浮出,表现出喜水的天性,与前文萎靡的情况形成了对比。
C.雏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仅羽毛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是体重身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说明要是万物很好地生长,就要顺应它们各自的天性。
D.本文标题为“说”,表明这篇文章为议论文体。作者叙议结合,以小见大,从观看雏鸭的成长中悟出了治国的大道理。
【小题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
③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躬:亲自
B.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白:禀告
C.而蓄素琴一张 素:古老的
D.毕,还复著之 著:穿,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拔剑切而啖之
B.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C.辄抚弄以寄其意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郡将候潜值其酒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B.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C.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D.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