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首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闲逸的江村中寂寞心情,为后面的喜客心情巧妙铺垫。
B.《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运用设问、想象等手法,联想此去前路艰危,表现英雄失路之悲。
C.《安定城楼》结句“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运用典故,把朝廷禄位比作老鼠,而自比清高的凤凰,表现自己崇高理想。
D.《九日齐山登高》结句“故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借齐景公登牛山“泣下沾巾”之典,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22 04:0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节选自《宋史·王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
B.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
C.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
D.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当中的最高功名。明清时期,由通过乡试合格的贡士参加殿试,被录取的三甲都称为进士。
B.汉,是指五代时期的“后汉”,五代是唐宋之交的混乱时期,司马光编辑的《新五代史》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
C.户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尚书,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D.卒,意为死亡,按照身份不同,死亡的说法不同,皇帝死称“崩”,有爵位的人死称为“薨”,士的死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祐很有文才。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也对他的文章称赞有加。
B.王祐很受皇帝重用。征讨太原时,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赵普举荐王祐处理,一切才变得井然有序。
C.王祐刚直敢言。在为符彦卿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有政治远见。王祐用宇文融的事劝说卢多逊不要和赵普作对,卢多逊不接受,后来果然身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同类题2

(二)阅读《诗经·魏风·硕鼠》,完成下列小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贯,侍奉;女,通“汝”,你;逝,通“誓”;爰,乃;直,通“值”,代价。)
【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无所不贪的面貌。
B.“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肯顾(德、劳)我”,顾,顾怜;德,感激;“劳”,劳作。
C.“逝将去女”,“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
D.“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解释为“哭”,“之”是助词。
【小题2】对这首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奴隶们向“硕鼠”乞求,表现出奴隶们对“硕鼠”的敬畏。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C.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
D.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
【小题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这首诗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重章复唱,每句四字,呈重章递进式咏唱。是《诗经》典型特色。
C.赋、比、兴是《诗经》常用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
D.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茂度,吴郡吴人,张良后也。名与高祖讳同,故称字。曾祖澄,晋光禄大夫。祖彭祖,广州刺史。父敞,侍中、尚书、吴国内史。
茂度郡上计吏,主簿,功曹,州命从事史,并不就。除琅邪王卫军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尚书度支郎,父忧不拜。服阕,为何无忌镇南参军。顷之出补晋安郡太守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循走俱坐免官复以为始兴相,郡经贼寇,廨宇焚烧,民物凋散,百不存一。茂度创立城寺,吊死抚伤,收集离散,民户渐复。在郡一周,征为太尉参军,寻转主簿、扬州治中从事史。高祖西伐刘毅,茂度居守。留州事悉委之。军还,迁中书侍郎。高祖北伐关洛,复任留州事。出为使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建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绥静百越,岭外安之。以疾求还,复为道怜司马。丁继母忧,服阕,除廷尉,转尚书吏部郎。
太祖元嘉元年,出为益州刺史。三年,太祖讨荆州刺史谢晦,诏益州遣军袭江陵,晦已平而军始至白帝。茂度与晦素善,议者疑其出军迟留,时茂度弟邵为湘州刺史,起兵应大驾,上以邵诚节,故不加罪,被代还京师。七年,起为廷尉,加奉车都尉,领本州中正。入为五兵尚书,徙太常。以脚疾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上从容谓茂度曰:“勿复以西蜀介怀。”对曰:“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木拱矣。”
顷之,解职还家。征为都官尚书,加散骑常侍,固辞以疾。就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茂度内足于财,自绝人事,经始本县之华山以为居止,优游野泽,如此者七年。十八年,除会稽太守。素有吏能,在郡县,职事甚理。明年,卒官,时年六十七。谥曰恭子。
(节选自《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出/补晋安郡太守/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循走/俱坐免官/
B.顷之/出补晋安郡太守/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循走/俱坐免官/
C.顷之出/补晋安郡太守/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循走/俱坐免官/
D.顷之/出补晋安郡太守/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循走/俱坐免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这里意思是说张茂度的名字与宋高祖刘裕的名字相同。
B.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代官员,父母死后要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并在此期间停止娱乐和交际。
C.元嘉:这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与干支都是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谥:即谥号,这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的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茂度出身士族,依附贼寇免官。他是张良的后人,家中很多长辈都是朝廷官员,因为接受贼寇卢循的符书公文,他在事后被免除官职。
B.张茂度东山再起,积极恢复民生。被起用后,虽然他只担任了一个星期的始兴相,但是在他的一系列措施下,战乱后的民众人口渐渐恢复。
C.张茂度受到重任,两次担任留守。高祖西征刘毅,将留守州郡的事务全部托付给他;后来高祖北伐关洛,他又担任留守,负责处理州郡事务。
D.张茂度遭遇众疑,皇上亲自宽慰。他在平定谢晦的过程中反应迟缓,遭遇议者怀疑,但是皇上综合考虑以后没有给他加罪,还好言抚慰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年,太祖讨荆州刺史谢晦,诏益州遣军袭江陵,晦已平而军始至白帝。
(2)茂度内足于财,自绝人事,经始本县之华山以为居止,优游野泽,如此者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