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授予…官职)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注)①释菜,亦作“释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见于《礼记·月令》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已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和名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土,学位的一种,一般为最高一级的学位,唐有太学博士、太医博士、算学博士等。
C.谥,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称号。
D.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表现突出且年龄最小,引起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之道上。
C.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造同那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②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日:“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04:4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多生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闻人善,若在己。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就毙。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又占《易》,得彖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

(选自《新唐书·陆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B.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C.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D.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褐:汉服的一种,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是对古代寻常百姓所穿的一种服装的称呼,又称"竖褐"、"裋褐"。
B.忘言之交: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朋友。古代表示不同的朋友之间的交情的称呼还有“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等。
C.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民、礼、 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D.解衣推食: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比喻对人极为关怀,慷慨帮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羽多才善辩,率性而为。他精通古调歌诗,著书很多;虽然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不说一声就离开。
B.陆羽勤奋苦学,喜好交友。曾在苕溪边,筑房居住,闭门读书;结交了许多有名的高僧和隐士,与僧人皎然是忘言之交。
C.陆羽嗜好喝茶,精于茶道。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御史大夫李季卿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他煮茶交流。
D.陆羽长于寺庙,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不知父母是谁,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按照《易经》上的卦而起名和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2)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旧唐书•杜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B.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C.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D.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
B.肃宗,即唐朝皇帝李亨的谥号。中国古代皇帝死后不仅有谥号,还有庙号,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简称文皇帝。
C.拜,在文中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拜”原本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因君主授予某人重要官职,往往要行此大礼,因而“拜”就有授予官职的意思。
D.卒,死。在古代,死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为“崩”;皇子、皇亲、王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做过县令等官职,杜甫未能考中进士,但他的文章却搏得了玄宗的赏识,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
B.杜甫对朝廷赤胆忠心。安禄山攻陷京城长安后,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趁夜从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
C.杜甫晚年颠沛流离,生活凄凉。他到华府后,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米价上涨,儿女被饿死好几个;后投奔严武,状况也没有好转,最后流落到湖南去世。
D.杜甫敢于直言。平民时跟他交好的宰相房琯,请求率军讨贼,结果战败被免去官位,杜甫上疏求情,结果反使房琯被贬为刺史,自己也被调离京城。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译文:
(2)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译文: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卷,指道书或佛经。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本文中的“黄卷”即是书籍。
B.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D.逆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鱗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后多指反抗辩驳同僚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注重孝道,对友仁爱。父母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不已;并州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另派长史蔺仁基代他出使。
B.狄仁杰直言劝谏,公正执法。大将军权善才误伐了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他,狄仁杰认为他罪不至死,上奏直谏,终使高宗免其死罪。
C.狄仁杰体恤百姓,节用爱民。皇帝要去汾阳官,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用百姓另外修路,狄仁杰下令立即停止。
D.狄仁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横,朝廷慑惧,狄仁杰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王本立终被治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
(2)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炀帝议改宗庙之制,亮请依古七庙,而太祖、高祖各一殿,法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余则分室而祭,始祖二祧,不从迭毁。未及行,坐与杨玄感善,炀帝矜己嫉才,因是亦贬西海司户。时博士潘徽贬威定主簿,亮与俱,至陇山,徽死,为敛瘗,人皆义之。后为薛举黄门侍郎。举灭,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公久事无道君,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慆致谏,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候,老于家。太宗征辽,子遂良从,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意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亮顿首谢。及寝疾,帝遣医,中使候问踵相逮。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初,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禇亮等,并以本官为学士。

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命阎立本图象,使亮为之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章礼贤之重。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B.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C.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D.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情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主,始自《三国志》称刘禅,后来用于称与其经历相似,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
B.侍郎,汉代为郎官的一种,东汉后为尚书属官,唐代以后六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C.炀帝,指隋炀帝杨广,“炀”乃谥号,谥号有表扬、批评、同情等类,“炀”属于同情类。
D.中使,即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的“中使”是奉皇帝之命问候褚亮的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亮少时博闻强记,颇有才华。他博览图书史籍,过目不忘,年少就很有才华,受到徐陵的赏识,受陈后主召见时所作诗歌,受到江总等人的赞赏。
B.褚亮为官知无不言,慷慨重义。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时,奏请依照七庙制度,未及实施,因与杨玄感友好遭贬,同行者潘徽途中去世,褚亮将其入棺埋葬。
C.褚亮侍君忠心耿耿,深受信赖。高祖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禇亮诚恳地劝谏,高祖采纳了他的话;后来高祖每次出征,都带着褚亮,让他参预秘谋。
D.褚亮因才充任学土,受帝赏识。禇亮曾被太宗聘请到文学馆,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以本官充任学士,太宗命画家阎立本为学士们画像时,让褚亮写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
(2)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圣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B.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C.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D.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D.《颂》,是《诗经》六义之一,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朋友梅尧臣的生平遭际阐述了“诗穷而后工”的创作观,指出诗人越是陷入贫穷的生活处境,就越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文。
B.梅尧臣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年长后,写的文章古朴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苟合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的诗。
C.作者提到王文康公曾高度评价梅尧臣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一评价从侧面印证了梅尧臣诗歌的杰出。
D.作者虽然对梅尧臣的诗歌才华做了肯定,但也对他未能得到朝廷重视、未能写出歌颂大宋功德而奉献于宗庙的作品而感到惋惜。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2)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