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幸:侥幸。 |
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奉:奉命。 |
A.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
B.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②赵尝五战于秦 |
C.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A.蚓无爪牙之利 | B.而君幸于赵王 |
C.君何以知燕王 |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A.《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
B.《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通过烛之武的语言,既表现了他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特点,又说明他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从他的话语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
C.《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 |
D.“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