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行道引术,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利诱、引诱
B.汉王下马鞍而问曰 踞: 坐,蹲坐
C.与项王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D.张良多病,未尝将也。  特:单独,独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峣山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9:48: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称道
C.仲尼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旧闻    失:失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B.②⑤⑥⑦C.①③⑤D.②④⑦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①择善从之 ②渔父莞尔
B.①微夫人力不及此    ②臣闻求木长者
C.①焉用亡郑陪邻 ②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
D.①范增曰:……击沛公于坐 ②(廉颇)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小题4】下列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小题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小题7】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则斗卮酒 怀王诸将约 ② 项王按剑跽 拔剑切啖之
A.两个“与”相同,两个“而”也相同B.两个“与”不同,两个“而”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而”不相同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而”相同
【小题2】下列叙述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逃脱。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彻底消除。
D.樊哙闯帐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既代廉,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奉璧秦王  奏:进献
B.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给……看
C.而蔺相如病  笃:重,病重
D.赵军壁不战  固:坚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风相如持璧却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度我至军中,公
D.赵王因以括将  以大中丞抚吴者魏之私人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A.斯固百世之遇也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C.欲呼张良与俱去D.大王来何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甲通过典型事件刻画蔺相如的智勇兼备。他章台斗秦王,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复取璧,欲通过以璧击柱来胁迫秦王,这是智;他直斥秦王,欲以死相搏,这是勇。智,使其勇而不莽;勇,使其智有实效。
B.文段乙中赵括取代廉颇以后,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后中了秦国将领白起的奇兵巧计,虽出动精兵亲自突围,最终还是战败而亡。
C.文段甲中作者善于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一个“视”字写出了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和从容应对的神色;“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
D.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文段甲中作者写秦王的贪婪、狡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文段乙中作者写赵王轻信谣言,不听劝阻,反衬出蔺相如的识人之能。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小题6】请用“/”给下列语段中画线部分断句。

功 之 成 非 成 于 成 之 日 盖 必 有 所 由 起 祸 之 作 不 作 于 作 之 日 亦 必 有 所 由 兆 故 齐 之 治 也,吾 不 曰 管 仲,而 曰 鲍 叔;及 其 乱 也,吾 不 曰 竖刁、易牙、开方,而 曰 管 仲。

(节选苏洵《管仲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于轵道①旁。诸将或言诛子婴。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子婴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②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旦日,沛公从百余,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轵道:轵道,亭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②案堵:安居,安定有序。案,通" 安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B.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C.骑, 古时一人一马的合称。《史记·陈涉世家》中有“骑千余”;而“乘”是指拉一车的四匹马,如“千乘之国”,指有四千匹马的国家,属大国。
D.司马:西周始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出征。战国时楚国分左、右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利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百姓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
C.项王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D.项伯连夜见张良,回去把沛公的说辞报告给了项羽。第二天,沛公带领随从亲自到鸿门来感谢项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