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馀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 庀:准备,具备
B.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 濬:堵塞
C.天馥以其籍举乡试     籍:户口
D.卒为名臣    卒:去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如文中“康熙”就是清圣祖的年号。
D.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天馥深受皇帝器重。当他与大臣们在修筑重堤还是疏通下河的问题上各持一说时,皇帝认为李天馥是正确的。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和平,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茅屋守墓。这种孝顺家风也被他的儿子传承了下去。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
(2)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5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瞿景淳传

施润章

瞿景淳字师道,苏州常熟人。八岁能属文,稍长治举子业,顷刻百千言,而久困诸生,教授里中自给。嘉靖二十三年,举会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
景淳彬彬君子,接人能自下。及与权贵争论天下事,其气常岳立不可夺。奉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时,郑王以言事忤旨,徙系凤阳,世子摄.国事,内惧,饯迎用币重,景淳一切谢绝。其正使恭顺侯已受而惭景淳,亦还谢勿纳。上已遣使密诇矣,侯闻知,语景淳曰:“微公,吾几中法!”景淳曰:“吾知朝使义当如是耳。”满九载,迁侍读,请急归。时江南数苦倭乱,总督胡宗宪师未捷,而大学士严嵩谓倭不足患。景淳还,谒嵩,嵩语之曰:“倭旦夕且平,胡总督才足办也。南中人往往好短.胡,何也?”景淳正色应曰:“相公遥度之,不如南来人目睹也!胡君拥十万师,而倭日夜躏赤子财赋地,南中人不得一安枕卧。相公业不欲闻之,谁为相公言者!”嵩改容愕谢。
四十一年,进侍读学士,署院事。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怙.宠,权倾天下,后先凡四妻,至欲封其最后者。兵部移牒请,不可;嵩为请,又不可;则橐金夜投,景淳笑谢曰:“吾所守,礼也。公毋溷我!”炳不怿去,而景淳遂改太常侍卿,领南京国子监祭酒,景淳安之如故。初,景淳通籍,辄以资访人才为急,置二籍袖中,分黑白书。及佐南吏部,参决黜陟.,皆协时论,不以细故宿憾排斥人。时帝意向用急,景淳触暑赴阙病作,请告不许,留侍经筵,修嘉靖实录。顷之,以疾累疏乞骸骨归。隆庆三年卒。
景淳既以文名四方,造请日踵门,挥洒应之,若不经意。洊历典试于天下,士多所奖拔。大学士李春芳其一也。景淳去,贻书属之曰:“国家重用贤,而轻于退贤,卒不得贤臣之用。今天子方急材,以南北无足使者,不于此时博选而厚植之,一旦何以应召?”春芳瞿然称服。景淳欲有所论奏,会病不及上而罢。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所居傍昆湖,学者称昆湖先生。

(选自《施愚山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国事 摄:代理
B.南中人往往好胡 短:诋毁
C.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宠  怙:依仗
D.参决黜 陟:摈弃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瞿景淳从小就很聪明,年龄稍大一些,专攻科举学业,文思敏捷,多年科举不顺,但最终考中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
B.当时江南遭受倭寇侵扰,瞿景淳指出大学士严嵩不了解实情,使严嵩认识到自己对情况误判感到惊愕而变了脸色。
C.瞿景淳面对多方请求坚决不同意越礼给陆炳方最后一位妻子封号,其后他虽被改任,但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D.瞿景淳凭借文章闻名天下,每天都有很多人过来拜访他,请他写文章,他都爽快答应,并且很快就完成了。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已遣使密诇矣,侯闻知,语景淳曰:“微公,吾几中法!”景淳曰:“吾知朝使义当如是耳。”
⑵今天子方急材,以南北无足使者,不于此时博选而厚植之,一旦何以应召?
【小题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瞿景淳为官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莫非经也。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于书则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与夫憔悴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间,勤不经者,相去甚远。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经,有大过人者。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吁乎!经之荒亦已久矣。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觚而止。经之用,顾若是与?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于宽又可责焉?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向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人乎?朱子之诗曰:“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锄治之,则当何如也?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掇高科,摘取科举功名。②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小题1】对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孔子不得位   得位:得志B.勤不经者 废:停止
C.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 乡:向往D.而与吾锄治之    徒:弟子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经之名,莫非经也 人非生知之者
B.其得力经 月出东山之上
C.殆不若向都养赁作 奉使往来,无留北
D.藏之名山,待人乎? 向使三国各爱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B.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C.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D.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为他对经书的重视。
C.针对经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目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经书的作用的一组是
①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
②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
③而天下法之以为治
④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⑤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⑥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
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⑥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2)经之用,顾若是与?
(3)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时春,字景仁;平凉人。幼与群儿嬉,辄列旗帜,部勒如兵法。年十四举于乡。逾四年,为嘉靖五 年,会试第一。选庶吉人,寻转兵部。九年七月,上疏曰:“陛下以灾变求言已旬月,大小臣工率浮词面谩。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鋐继进甘露今副御史徐瓒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使张楫进嘉禾鈜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仲斌等不足道,鉉、赞司风纪,时典三礼,乃罔上欺君,坏风 伤政。”帝责其妄言,且今献谠言善策。时春惶恐引咎未对。帝趣之,于是时春上言。帝览之,益怒,下 诏狱掠治,黜为民。久之,选东宫官属,起翰林编修兼司经局校书。

帝有疾,时春与罗洪先、唐顺之疏请东宫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贺。帝大怒,复黜为民。京师被寇,朝 议以时春知兵,起兵部主事,赞理京营务,统民兵训练。大将军仇鸾倡马市,时春愤曰:“此秦桧续耳。身为大将,而效市侩,可乎? ”忤鸾,为所构,几重得罪。稍迁山东佥事,进副使。

三十二年,摧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时春慷慨负奇气,善骑射。慨寇纵横,将帅不任职,数谓人:“使 吾领选卒五千,俺答,邱福不足平也。”作《御寇论》,论战守甚悉。既秉节钺,益思以武功自奋。其年 九月,寇入神池、利民诸堡,时春率马步兵往御之。至广武,诸将毕会。谋报寇骑二千余,去两舍。时春

援曱欲驰,大将李涞固止之。时春大言曰:“贼知吾来必遁,缓追即不及。”遂策马前。及于大虫岭,伏 兵四起,败缋。仓皇投一墩,守卒缒之上乃得免,涞军竟覆。被论,解官听调。时春喜谈兵,至是一战而败。然当是时将帅率避寇不击。为督抚者安居坚城,遥领军事,无躬搏寇者,时春功虽不就,天下皆壮其气。

(《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鉉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錠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B.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鉉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錠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C.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鉉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錄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D.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錠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未/錄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等级,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第一名称为“会元”。
B.庶吉士:官名,明朝初置,永乐二年始专隶属于翰林院,选进士中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
C.正旦:每年正月初一。在明代,百官在这天需朝贺天子,但太子不能受百官的朝贺。
D.节钺:符节和斧钺,象征权力。古代天子授与官员或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时春敢于直言,充满正气。在上疏中,他严厉批评了朝臣以各种虚浮之词迎合皇帝的行为;大将 军仇鸾主张马市,也遭到了他的批评。
B.赵春时善骑射,有军事才能。京师遭遇敌寇时,曾主事兵部,训练民兵。当时的将领无法抵御敌寇横行,他专门著书详细论述了战和守的策略。
C.赵春时希望在军事上建立功业,报效国家,但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故宼入侵时,他不听劝阻执意追击己经离开两夜的敌军,最终广武遇伏而被打败。
D.赵春时有担当有勇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当时很多将领畏敌避战,督抚一类的官员躲在坚固的城 中,赵春时却亲自上阵与敌人作战。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春惶恐引咎未对。帝趣之,于是时春上言。
(2)忤鸾,为所构,几重得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少饮博无赖,以演卜游粤、湘间。有朱九畴者,倡上帝会,秀全师事之。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秀全尝患病,诡云病死七日而苏,能知未来事。辄卧一室,禁人窥伺,不进饮食,历数日而后出。出则谓与上帝议事。众皆骇服。复宝诰、真言诸伪书,密为传布。潜蓄发,藏山菁间。族人分赴武宣、象州各邑,诱众入会。

初,粤西岁饥多盗。粤盗张家福等各率党数千,四出俘劫。秀全乘之,与杨秀清创立保良攻匪会,练兵筹饷,归附者益众。桂平知县诱而执之,搜获入教名册十七本;巡抚郑祖琛不能决,遂释之。秀全既出狱,秀清率众迎归,招集亡命,有众万人。以岁值丁未,应“红羊”之谶,遂乘势倡乱于金田。褫郑祖琛职,起前云贵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督师。则徐于途,以两广总督李星沅代之,赴广西剿寇。

咸丰元年,秀全僭号伪天王,纵火焚其墟,尽驱众分扰桂平、平南等县,入象州。闰八月,寇分二路东走藤,北犯永安,陷之,遂僭号太平天国。秀全自为天王,妻赖氏为后,建元天德。

三年,两广总督陆建瀛率兵二万余、船千五百艘上溯,遇寇不战而走,前军尽覆,建瀛狼狈还金陵。寇九江而下,收官军委弃炮仗,破安庆,巡抚蒋文庆死之。寇夺银米无算,水陆并进,抵金陵,昼夜环攻,掘地道坏城,守兵溃乱。建瀛易服走,为寇所。将军祥厚偕副都统霍隆武等守满城,二日城陷,皆死之。城中男女死者四万余,阉童子三千余人,洩守城之忿。

秀全既破金陵,遂建伪都,拥精兵六十余万。群上颂称明代后嗣,首谒明太祖陵,举行祀典。

既都金陵,秀全深居不出,军事皆决于秀清,文报先白其府,刑赏黜陟皆由之。后秀清以为功莫与京,阴谋自立,胁秀全过其宅,令其下呼万岁。秀全不能堪,阴授韦昌辉计,于席间拔佩刀刺秀清,洞胸而死。

同治三年四月,洪秀全以金陵危急,服毒死。其子年十六,袭伪位。

九月,各路官军截剿余寇殆尽,于是洪氏遂灭。

(洗自《清史稿·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
B.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
C.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
D.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宝话、真言诸伪书  造:编造B.寇九江而下  薄:紧迫
C.为寇所 戕:残杀D.谋自立 阴:暗中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文中指死。古代对不同人的死称法有别,诸侯或大官为“薨”,帝王或太后为“崩”。
B.伪:文中指非正统的,非法的。本文以清朝立场看待洪秀全起义,故多用“伪”称之。
C.丁未:天干地支相配组成六十甲子。本用以纪日,后用以纪年纪月。文中用以纪月。
D.僭号:超越自己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为“僭”。文中指冒用帝王称号。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军事皆决于秀清,文报先白其府,刑赏黜陟皆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