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馀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 庀:准备,具备
B.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 濬:堵塞
C.天馥以其籍举乡试     籍:户口
D.卒为名臣    卒:去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如文中“康熙”就是清圣祖的年号。
D.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天馥深受皇帝器重。当他与大臣们在修筑重堤还是疏通下河的问题上各持一说时,皇帝认为李天馥是正确的。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和平,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茅屋守墓。这种孝顺家风也被他的儿子传承了下去。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
(2)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5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琦,开封人,绍兴卫士也。高宗南渡,金帅海金琶八追至绍兴。太守李邺以城降。琦资性忠勇,誓与贼偕死以报国。一日,邺方与琶八并马而行,琦持二大甓①登小阁上,祝曰:“愿天相我,一击杀此二贼。” 不幸甓中马,琦被执。琶八曰:“大金兵数百万,汝杀我一人何益?”琦曰:“愿碎尔脑,以愧降贼者耳。”因骂邺曰:“我月请②官一石米,且不肯负国。汝受国厚恩,乃甘心从贼,尚得为人耶?”琶八怒曰:“汝愿何以死?”琦曰:“我愿以布裹尸,灌油焚三日。”琶八如其言焚之。琦恐琶八追及高宗,故以焚尸缓其程耳。  

(选自《宋稗类钞》

注①甓(pì):砖。 ②请(qíng):领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誓与贼死以报国     ②愿尔脑
③以愧降贼者耳。 ④故以焚尸缓其程耳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誓与贼偕死报国    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
B.方与琶八并马行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待也
C.我月请官一石米,不肯负国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D.汝受国厚恩,甘心从贼 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
【小题3】以下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琦是绍兴城的一名卫士,每月不过一石禄米,在皇帝南渡、绍兴太守投敌的危急之时仍然忠君爱国。
B.唐琦在偷袭金人统帅未成的情况下被俘,大义凛然指斥太守李邺苟活投敌的可耻行径,最后英勇就义。
C.唐琦手持大甓想砸死金帅和叛徒,以及后来让敌人烧死自己,都是为延缓敌军进程,保护南渡的朝廷。
D.唐琦袭击金军统帅以及后来焚尸缓程的作法,虽然对于保护宋高宗未必能有多大作用,但精神可贵。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翠微峰记

清恽敬

⑴自宁都西郭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讲学之所也。

⑵背郭十里,(zhì登)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微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jiōng上门闩)之,仰视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遂游焉。

⑶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dèng山道石阶)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少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八,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gǎo,明亮)然射诸峰,峰如相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屋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⑷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身,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难焉。

注释:①九子,是明朝覆灭后士人魏兆凤之子和其余士人等九人,他们痛悼明朝覆灭,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易堂,乃其避乱之处。②木阖,木制的门扇。③巢,此处为落脚休息处。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仰视壁而已    ②而阖为从游所
【小题2】文章第⑶段是如何写出翠微峰的陡峭和攀登的艰辛的?
【小题3】翠微峰之所以难于攀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如电影中的远镜头,将宁都西北诸峰尽收眼底。
B.第⑵段多用方位词,写出了山路的回环曲折。
C.第⑶段中划线句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密集。
D.翠微峰非常险峻,令人望而生畏。
【小题5】大凡游记,多写游览之胜、江山之丽。但本文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都不同于一般的游记,请从揭示主旨的方法和内容上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庐山后记

郓敬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阴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出太平宫,宝石池。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乙丑,返宿报国寺。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润中,即锦润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润声清越相和答。遂蹑半云亭,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润,不知为谁者。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其阴旷奥     益:更加
B.出太平宫,宝石池 漱:饮,吸吮
C.遂蹑半云亭,试心石 睨:斜着眼看
D.坐升仙台 蹊:奇怪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听说庐山的背面非常的阴森、宽广而神秘,不如南面面对阳光,视野开阔,所以他不想到那儿去。
B.丙寅日,在无垢小和尚的带领下,作者乘着竹轿子,到了锦秀谷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名字特别不好,所以他认为不如改为 “红兰谷” 。
C.从锦绣谷往上,这里云雾缥缈,视线不佳。所以作者看看自己前后的登山者,皆处于薄纱之中,而云雾好像从人的腋下飘过一般。
D.本文描写了庐山的云海变幻,重点写了锦绣谷、 “庐山高” 石坊、文殊岩三处的云海,再现了庐山云海瞬息万变的飞动飘忽之美。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刺客列传》)
(2)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魏公子列传》)
(3)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淮阴侯列传》)
【小题4】文中描写了“庐山高”上的山石、云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