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泰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合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悻、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选自《李斯》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论”有两体,一种为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日……”。第二种为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次出任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为了获得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恩宠,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本文指出秦行暴政完全是君王自身的原因,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施行严峻的刑法,这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2)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10:4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先生奏,与文正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忤,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迷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选自清姚鼎《朱竹君先生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逢
B.而金坛于文公独先生奏。     善:友好
C.与文正争执 固:坚决
D.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 忤:违背
【小题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B.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C.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D.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正和文襄二公对朱竹君从《永乐大典》中搜寻古书的奏言持不同意见。
B.文襄公对朱竹君态度的变化,从侧面表现了后者不攀附、不阿谀的性格。
C.因为朱竹君的称赞和爱护,不少后学之辈得到了好名声。
D.朱竹君因为交友广泛而见识广博,且酒量极大,才气纵横。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2)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

同类题2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①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3)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自然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猬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小题2】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阳谷: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乘: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限:___________________
⑤磴: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循:___________________
⑦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云:___________________
⑨负:___________________
⑩烛: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登泰山记》

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速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嘱。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B.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C.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D.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从阜,与山有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与阳相对,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B.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泰岳、中岳,是“五岳”之首,被誉为“中华国山”。
C.既望,既望多指小月农历十六,大月农历十七,表示满月后一天;既,已经达到。
D.记,属杂记类散文一种,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都属“记”的范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登临泰山,另辟蹊径。古人登山大多选择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作者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水道走,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B.姚鼐登山途中,艰险异常。“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一句,运用近乎夸张手法,写出了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的情形。
C.薛福成先读游记,再登泰山。先从姚鼐先生《登泰山记》的记述了解了山的大致形势,此次登山,都是按照姚鼐先生在“登泰山记”中记录的路线爬山。
D.薛福成记游抒情,融合巧妙。经过十多处特别有名的名胜古迹,大体游览,徘徊不舍;登临山顶,才明白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渺小:体现出作者心灵与山水的融合。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
B.且言搜集之道甚 备: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 就:靠近
D.先生于伯思,皆高才酒   耽:沉溺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先生奏”中的“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B.渔人甚
C.而学于师D.鱼虾而麋鹿
【小题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所给例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遇诸生贤者
A.客有吹洞箫者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C.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    )
①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朱竹君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公、于文襄公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小题6】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