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示诸儿

[明]顾若璞

予自万历丙午汝父,遂涉历家事,廿有六年。中间辛苦备尝,风波遍历。予惟是兢兢业业,蚤作夜思,罔敢失坠。以无误祖宗立法,以无贻父母忧者,岂好为是劳哉!亦缘汝父生十月而祖母见背,至我归时,贫与病合,处世艰阻,事非一端,且弥留之际,止嘱终事惟俭,善教汝辈。以继书香,善事祖父,以续已事亲不终之罪。

我固一遵先志,较前十三年中,更翼冀小心。如临深履冰,常恐折足履先人之业。至于祖父逝后,多少风波,寡妇孤儿,所不能对人言者,未易一一数也。于于壬子生灿儿,于寅甲生炜儿。两儿止见其生于仕宦之家,长而居处晏如,衣食粗給,几不知有困苦事。岂知而母之拮据卒瘏”,以仅免漂摇之患者,二十六年如一日也。

今幸儿辈俱长成,婚嫁已毕,重任有托,我责稍轻,故以分为合,汝二子,使各庀其家事。夫吾岂不欲劳我逸汝,俟绳祖武哉?良亦有所见而然也。九世同居,时旌其义,二难孝养,并以德称,第情不隔而事或暌,丰俭之异尚,多寡之各适,好恶之不相符也。人情异同,其数多端,岂能一一如我之所愿?况人情习久则慢易生,慢易生则嫌隙起,是故离思合,合则思离,离中之合,合中之离,不可不致审也。

喜两媳贤哲,能俭约守祖制,及我年力未迈,一一清分,始知家道之艰难如此,世务艰难如此。各自成立,以渐进于礼义,庶几内顾之忧,亦鲜永终之敝,岂必合为是哉!

若夫一丝一粒,皆自我数十年勤劬困苦中留之,则所以谨守而光大之者,更于二子有厚望矣。

(选自顾若璞——《卧月轩合集》)

(注)①瘏(tù):指疲劳致病。②庀(pǐ):治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自万历丙午汝父  归:女子出嫁。
B.亦缘汝父生十月而祖母见背    见背:背弃我,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C.汝二子   析:分开。
D.则所以谨守而光大之者 所以:用来……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续己事亲不终之罪 仆口语遇遗此祸
B.常恐折足覆先人之业 因人之力献之
C.是故离思合 金就砺
D.世务艰难如此    苟以天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掌管家族事务二十六年,虽然备尝艰辛,遍历风波,但仍然在家里兢兢业业,日夜操劳,是因为作者乐在其中。
B.“离中之合,合中之离”这一思想打破了中国人对大家庭的执着守护。一个古代女子能明白这样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开明的智慧女性。
C.作者担心自己一味操劳,两个儿子却不知道家里的艰难困苦,让他们分家,是为了让他们了解持家、处世的不易。
D.本文语言朴素,但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作者在信中叙述自己持家的经历,饱含了对两个儿子的殷切期望。
【小题4】把文中面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吾岂不欲劳我逸汝,俟绳祖武哉?
(2)各自成立,以渐进于礼义,庶无内顾之忧,亦鲜永终之敝,岂必合为是起!
【小题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顾若璞早寡侍舅孝训子严暮年立义田年九十无疾终节行文章为吾乡闺秀之冠

(选自沈善宝《名媛诗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6 04:5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耿裕,字好问,刑部尚书九畴子也。景泰五年进士。天顺初,以九畴为右都御史,改裕检讨。九畴坐劾石亨贬,裕亦谪泗州判官。终父丧,补定州。

成化初,召复检讨,历国子司业、祭酒。侯伯年幼者皆肄业监中,裕采古诸侯、贵戚言行可法者为书授之。弘治改元,召拜礼部尚书。时公私侈靡,耗费日广。裕随事救正,因灾异条上时事及申理言官,先后陈言甚众,大要归于节俭。给事中郑宗仁疏节光禄供应,裕等请纳其奏。巡视光禄御史田奫以供费不足累行户,请借太仓银偿之。裕等言,疑有侵盗弊,请敕所司禁防,帝皆从之。南京守备中官请增奉先殿日供品物,裕等不可。帝方践阼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

初,撒马儿罕及土鲁番皆贡狮子,甘肃镇守太监傅德先图形以进,巡按御史陈瑶请却之。裕等乞从瑶请,而治德违诏罪,帝不从。后番使再至,留京师,频有宣召。裕等言:番人不道,因朝贡许其自新。彼复潜称可汗,兴兵来犯。陛下优假其使,适遇倔强之时,彼将谓天朝畏之,益长桀骜。且狮子野兽,无足珍异。”“帝即遣其使还。御用监匠人李纶等以内降得官,裕言:“先有诏,文官不由吏部推举传乞除授者,参送法司按治。今除用纶等,不信前诏,不可。”给事中吕献等皆论奏,裕亦再疏争,终不听。

裕为人坦夷谅直,谙习朝章。秉铨数年,无爱憎,亦不徇毁誉,铨政称平。自奉澹泊。两世贵盛,而家业萧然,父子并以名德称。九年正月卒,年六十七。赠太保,谥文恪。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方践阼/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
B.帝方践阼/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
C.帝方践阼/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
D.帝方践阼/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言官,多指谏官。明朝的言官官阶很低,但职权很大,政治地位极为突出。
C.践阵,因封建帝王登阵阶主持祭祀,故特指皇帝登基即位。
D.天朝,是古代周边国家对中国正统王朝的称谓,不能用于臣下对本朝朝廷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裕因势利导,力纠时弊。曾借国家发生灾异的机会,先后多次上疏,提倡节俭。给事中郑宗仁提出节制光禄寺的供应,耿裕等人请求皇帝予以采纳。
B.耿裕洞悉时局,见微知著。甘肃镇守太监傅德事先画图形进贡狮子,耿裕说狮子也是野兽,没什么珍异之处。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遣返了狮子。
C.耿裕坚持原则,据理上疏。御用监匠人李纶等人因为宫内直接下令而得官,耿裕认为这样做有违常规,而且使诏令没有信度,但皇帝没有采纳耿裕的进言。
D.耿裕生活清贫,德行高尚。耿裕坦率平易、诚实正直,平时生活自奉节俭,虽然两世俱为显宦,但家境并不富有,父子二人以名德著称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侯伯年幼者皆肄业监中,裕采古诸侯、贵戚言行可法者为书授之。
(2)番人不道,因朝贡许其自新。彼复潜称可汗,兴兵来犯。
(3)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B.稍削析之而分其势   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
C.而王莽卒移汉祚   移风易俗
D.非智虑之所能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使他们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B.庶孽: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庶孽在文中指汉皇的同姓子弟。汉代不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还分封同姓子弟来巩固统治。
C.篡弑:篡,封建时代特指臣子夺取君位,篡位, 泛指夺位。 弑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篡弑是儒家所不齿的。
D.法术:“法”与“术”的合称。韩非认为商鞅言“法”,申不害言“术”,两人所言皆有所偏,因而主张两者兼用。后因以“法术”指法家之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
B.在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史实,从秦始皇一直谈到了宋太祖,其用意是为了证明“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正确性。
C.文中“天道”即历史规律。作者已经认识到,要想巩固政权,光靠积虑防范和镇压民众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天心”,即要对人民实行仁义。
D.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不可以谋天”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消极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天擢,号西崖,直隶歙县人。崇祯末,兴国土寇吕瘦子作乱,袁继成平之。余党犹蠕动不息,天擢抚慰安置,乃大定。
崇祯十七年,武昌兵寇频仍,天擢自以恬素,非御乱才,欲致仕去。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天擢以琼海阻大洋,谓可粗安,便之。莅任两载,楫抚黎、汉,得安堵。
隆武二年,安南请封,李用楫受命往,归至廉州。清李成栋攻陷海北,用楫走渡琼州。成栋驰檄招琼州降。天擢会用楫, 议阻海抗之,用楫对琼士民大言曰:“今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用楫方服所赐一品服,天擢怒,揽其玉带曰:“公此带谁所赐,而作此语?”拉碎之,奋臂批用楫颊。部民噪起,逐用楫。用楫走钦州,达行在。天擢阻海守,成栋盛兵来攻,城垂陷。天擢投繯,坠地不死。
未几,逃归,擢吏部左侍郎。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每朝会,必以气凌轹之。天擢积不能忍,用楫叹曰:“天擢不幸,求死不得耳!公言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今日已得主公,勉力尽忠,玉带尚可补也。”用楫赧退,由是恨天擢刺骨。
永历三年,天擢九乞骸骨,得请,去寓高州。高州守将李明忠骄愤无度,以贿结用楫为兄弟。用楫为之疏通,以无尺寸功加宫保,封恩平伯,因与用楫为腹心交。用楫谓明忠曰:“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明忠夜发卒攻天擢,杀之,歼其家,童稚无免者;掠其貲,不满百金。
(选自王夫之《永历实录》有刪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致仕去    致仕:辞官南了城B.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  纳款:投降
C.用楫叹曰  顾:回头看D.以无尺寸功加宫保   遽:突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B.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C.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D.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天擢能力出众。洪天擢在土寇余党蠢蠢欲动的时候,采取安抚政策,彻底平定,在琼州同样安抚不同民族,使琼州安定。
B.洪天擢敢作敢为。李成栋大兵压境,李用楫不愿意坚守抗拒,还发布投降退缩的言论,洪天擢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不投降。
C.洪天擢勇于抗争。洪天擢在李成栋重兵压境时,没有投降,固守御敌,自杀殉国未遂;后来面对李用楫的挑衅,针锋相对。
D.洪天擢结局凄惨。李用楫对洪天擢恨之入骨,怂恿李明忠在夜里派军队对其家进行了洗劫,杀了洪天擢及其家人,获得大量钱财。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
(2)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赴广西别甥彭云路

解缙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注)这首诗作于永乐五年(1407年),因“泄禁中语”被逐远斥,离别赠答。解缙: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好直言,为众忌”。渭阳:《诗经·秦风·渭阳》这样写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后人以“渭阳”来表示甥舅情谊。

枫桥与送者别

张元凯

枫桥秋水绿无涯,枫叶满树红于花。

万里之行才十里,阖闾城头尚堪指。

游子尊前泪湿衣,离心已逐片帆飞。

酒酣不识身为客,意欲元同送者归。

(注)张元凯,吴县人,曾任苏州卫指挥。
【小题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诗质朴平易,明白晓畅,率直爽气,韵味悠长,从表面上看,毫无贬谪离愁滋味的自然心声,体现了诗人快人快语的个性特征。
B.张诗虽信口而成,但对仗考究,精于锤炼。诗歌在清浅流畅中不乏质朴自然之美,写感情的变化也能够入细入微。
C.解诗三、四两句以虚写的方式追忆甥舅在一起六年时光,如梦一样转瞬即过,其依依惜别的别离之意溢于言表,情真意切。
D.解诗在修辞上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生动形象;张诗融写景叙事、化用于一体,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小题2】张诗尾联,有人认为是这一首诗的神来之笔试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