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时有周直者,众二千余家,与恭、通外和内违。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酒酣杀直。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后恭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封建功侯。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阼,谥曰刚侯。诏曰:“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不幸早薨,子基虽已袭爵,未足酬其庸勋,以基为奉义中郎将,以宠异焉。”

(节选自《三国志·李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B.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C.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D.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汉献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侯,封建制度的一种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等。
D.邑,即采邑,是君主赏赐给大臣的封地,受封者对其封地具有绝对独立的统治权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遇事果断,颇有谋略。面对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周直,李通果断决策,设计杀掉周直,并平定了乱局,兼并了周直的队伍。
B.李通克己守法,公正无私。李通妻子的伯父犯法,朗陵县长赵俨将要对他处以死刑,李通不因自己的妻儿求情而干预,还赞扬赵俨。
C.李通慧眼识人,忠贞不贰。官渡之战时,曹操暂处劣势,李通认定曹操明哲,坚定追随,斩杀了袁绍的劝降使者,送还了刘表的印绶。
D.李通功勋卓著,深受敬重。李通投奔太祖后破张绣,聚人心,救曹仁,建立功勋,却不幸英年早逝,朝廷对他高度赞赏,厚加封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0 10:4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温,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操,客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丕。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呜呼温也,免罪为幸!”将军骆统表理温,乞恕之,权终不纳。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节选自《三国志•张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B.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C.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D.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进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
B. 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
C. 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温少修节操,声名远扬。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孙权也对他礼遇有加,非常信任。
B. 张温受命出使,娴于辞令。他用既谦虚又透彻的分析劝慰消解孙权对蜀国的担忧,出使时又赢得了蜀国对他的尊重。
C. 张温才高名显,招致嫌忌。张温使蜀遭孙权猜忌,孙权借张温与改革弊政却遭祸的暨艳等人有往来的由头,治了他的罪。
D. 张温始兴终废,为才所累。他以才名被孙权发掘重用,又因才高被猜忌冶罪,侧面折射了统治者对待贤才上的得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
(2)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僱、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 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僱、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干。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 单 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太和四年,繇,帝素服临悼,益曰成候。子毓嗣。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B.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C.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D.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僱祀/益虚心/后僱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明清时,也变成了对举人的雅称。
B.三府,按汉制,三公皆可开府,故称三公为“三府”。后世沿袭此用法。后来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D.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不用于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繇见解独到,颇有远识。曹操的使者前来上书时,他力排众议,劝服李僱、郭祀等人接受曹操的诚意。
B.钟繇心胸坦荡,不拘条例。他主动上表自我推荐担任侍中守司隶核尉,又拿着天子的符节督察关中诸军。
C.钟繇身处乱世,政绩斐然。为提高洛阳人口,他迁移关中百姓,招纳部分逃亡叛民,几年就取得了成效。
D.钟繇才华横溢,深受信任。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认为后世大概再也找不到如他一样的优秀人才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2)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属文 属:撰写,写作
B.汝倩人邪     倩:含笑的样子,引申为“有才”
C.植既以才见异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D.幸冀试用     幸:希望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曹植“才华出众”和“任性而为”的一组是(    )
A.植援笔立成,可观/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B.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植醉不能受命
D.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才华,而且性情随和,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也不刻意追求华丽,受到父亲的宠爱。
B.曹植曾受到曹操的勉励,一方面因为有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得到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好几次差一点被立为嗣。
C.曹植率性而为,举止旷达,不知道砥砺言行,他曾因醉酒而没有能接受曹操让他救曹仁的命令,曹植虽然后来后悔了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出征。
D.曹植受到冷落和排挤后,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几经努力,终无所用,后来在郁郁寡欢中抱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2)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三百户。
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直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来宾;六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
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薨,迫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B.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C.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D.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鳏指的是男子死了妻子,寡指的是女子死了丈夫。
B.有司,指的是相关人员。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邑,指的是食邑,即以征敛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来作为食禄。
D.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靖家世煊赫。其父刘馥曾任庐江太守,他自己曾任尚书,其子在他逝世后承袭了他的爵位。
B.刘靖重视民生。他关注农业生产,懂得任用官吏,关心弱势群体,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C.刘靖重视教化。他认为应该选取行为端正通晓经学的人来教导儒生,让教化通达四方。
D.刘靖重视边防。他开拓边疆的防线,在险要的地方屯兵据守,让边民的生活安定祥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2)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

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袆。袆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或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B.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C.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D.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
B.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D.五品,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靖年少成名,却遭排斥。他善于评判人物,受人称赞,但与从弟不协,受到排挤,生活艰辛。
B.许靖仁义宽厚,慷慨善施。他以仁厚之心对待他人,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C.许靖临危不乱,先人后己。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先走,自己最后离开,在场的人莫不赞叹。
D.许靖奇伟不凡,才干盖世。刘备攻克蜀地后,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2)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小题5】董卓专权后,让周毖和许靖掌管官吏的升降一事,后来周毖被斩首,而许靖却得以保全性命,为什么?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