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时有周直者,众二千余家,与恭、通外和内违。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酒酣杀直。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后恭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封建功侯。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阼,谥曰刚侯。诏曰:“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不幸早薨,子基虽已袭爵,未足酬其庸勋,以基为奉义中郎将,以宠异焉。”

(节选自《三国志·李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B.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C.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D.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汉献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侯,封建制度的一种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等。
D.邑,即采邑,是君主赏赐给大臣的封地,受封者对其封地具有绝对独立的统治权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遇事果断,颇有谋略。面对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周直,李通果断决策,设计杀掉周直,并平定了乱局,兼并了周直的队伍。
B.李通克己守法,公正无私。李通妻子的伯父犯法,朗陵县长赵俨将要对他处以死刑,李通不因自己的妻儿求情而干预,还赞扬赵俨。
C.李通慧眼识人,忠贞不贰。官渡之战时,曹操暂处劣势,李通认定曹操明哲,坚定追随,斩杀了袁绍的劝降使者,送还了刘表的印绶。
D.李通功勋卓著,深受敬重。李通投奔太祖后破张绣,聚人心,救曹仁,建立功勋,却不幸英年早逝,朝廷对他高度赞赏,厚加封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0 10:4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定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日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僚。昭常枕则膝卧,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初,则及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日:“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 “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
后则从行猎,槎桎注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见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
(选自《三国志》)
注槎桎(cházhì):拦截野兽的围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道病薨 薨:古代称天子之死
B.少以学行闻 学行:学问品行
C.辟公府,皆不就。  辟:征召
D.德流沙漠 沙漠:指西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过其郡,见则悦之  见其二子焉
B.所在有威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C.遂皆赦之。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小题3】魏文帝称苏则:“直臣也。”以下句子中能直接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
①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②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
③悉收督吏,将斩之 ④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⑤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⑥然以此见惮
A.①③⑤B.①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⑥
【小题4】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以此见惮。
A.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B.贤哉,回也。
C.当仁,不让于师
D.不仁者远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则很有管理才能,他体恤百姓,安抚异族,赏罚分明。他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颇有政绩。
B.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非常紧张,想用正当的理由辩解,后被别人阻止。
C.苏则为人正直,无论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表现出鲜明的爱憎。因而,他的谥号为刚侯。
D.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所在之处都传颂他的威名。
【小题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B.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C.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D.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小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
(2) 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昶字文舒,少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绝侈靡,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振旅而还。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王昶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B.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C.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D.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时代太子多居住东宫,所以常用“东宫”称太子。有时东宫又是太后的居所。
B.关内在明清以前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方,文中的“关内侯”是一个爵位名。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在夏商周时期又称为庠序。
D.三司在西汉时期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到魏晋时期依然位居极品。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昶关心朝政,成绩显著。担任洛阳典农,勤恳勉励百姓开垦了很多田土,不在朝廷任职,仍想着朝政,积极提出治国建议。
B.王昶审时度势,治军有方。在徐州任职期间,根据需要请求迁移治所到新野,方便训练水军,又广泛开垦农田,使仓库粮食充盈。
C.王昶见识卓越,深得信任。嘉平初年,他提出崇道笃学、用考试等五条治国建议,受到诏书褒奖,皇帝因此命他拟制考核百官的方案。
D.王昶善于用兵,军功显赫。他利用孙权流放良臣,引发遮庶纷争的机会,挑起吴、蜀矛盾,发动战争并获得成功,被升任征南大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
(2)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博览众书。弱冠察孝廉,不就。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赵)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汉末大乱,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坐定,仰曰:“臣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肆匹夫之情哉   肆:尽情抒发
B.而群臣莫拒 拒:屈服
C.权辞谢焉 谢:感谢
D.案刀而怒曰 案:握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男子20岁。在我国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C.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亦指被推选的士人。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D.谥:指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
(2)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小题4】根据文中张昭的所为,概括其特点。

同类题4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且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荈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辅之。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顾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g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集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集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集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集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军哮的一项是
A.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它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时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B.节銊:符节与斧钺。古代朝廷授与食员或翻T,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裡仪式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由被称为“持节"。
C.孝廉: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一种写法,符合古时候对历史人物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谓的习惯。
D.讳:指给历史人物写传记的—的习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名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B.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副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C.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D.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顒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且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顾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贾诩传

⑴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甥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⑵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

⑶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⑷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⑸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汧(qiān):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省。②袁本初(袁绍)与刘景升(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决其机     ②若旧楚之饶
③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④退无私交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
②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小题3】第⑵段画曲线处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4】第⑷段“太祖大笑”,是因为  
【小题5】文章叙述了贾诩自保之“智计”,请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