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定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日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僚。昭常枕则膝卧,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初,则及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日:“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 “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
后则从行猎,槎桎[注]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见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
(选自《三国志》)
[注]槎桎(cházhì):拦截野兽的围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道病薨 薨:古代称天子之死
B.少以学行闻 学行:学问品行
C.辟公府,皆不就。  辟:征召
D.德流沙漠 沙漠:指西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过其郡,见则悦之  见其二子焉
B.所在有威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C.遂皆赦之。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小题3】魏文帝称苏则:“直臣也。”以下句子中能直接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
①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②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
③悉收督吏,将斩之 ④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⑤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⑥然以此见惮
A.①③⑤B.①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⑥
【小题4】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以此见惮。
A.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B.贤哉,回也。
C.当仁,不让于师
D.不仁者远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则很有管理才能,他体恤百姓,安抚异族,赏罚分明。他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颇有政绩。
B.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非常紧张,想用正当的理由辩解,后被别人阻止。
C.苏则为人正直,无论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表现出鲜明的爱憎。因而,他的谥号为刚侯。
D.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所在之处都传颂他的威名。
【小题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B.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C.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D.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
【小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
(2) 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4 12:5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
【注】①匏里:地名。②县:通“悬”。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曰/岂将与乃和亲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代理、暂时担任或试充官职。假尉:指暂时代理的县尉或非正式任命的县尉。
B.黄天泰平:张角自称黄天,曾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四海:这里指全国各地。古代类似的称说还有九州、八荒、六合、五湖、四夷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坚年少就智勇有为。十七岁时,身为县吏的他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有远谋。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热心青年,以备为国家效力,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追随他讨伐黄巾军张角的起义。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猛而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乱擅权,孙坚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请求。
【小题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嘏弱冠知名,司空陈群辟为掾。正始初,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荥阳太守,不行。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为河南尹,迁尚书。

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诏以访嘏,嘏对曰:“兵出民表,寇钞不犯;坐食积谷,不烦运士;乘衅讨袭,无远劳费:此军之急务也。未若明法练士,错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斯必然之数也。”后吴大将诸葛恪新破东关,乘胜扬声欲向青、徐,朝廷将为之备。嘏议以为“淮海非贼轻行之路,又昔孙权遣兵入海,漂浪沉溺,略无孑遗,恪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徼乾没乎?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乘海溯淮,示动青、徐,恪自并兵来向淮南耳”。后恪果图新城,不克而归。

嘏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嘉平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武乡亭侯。正元二年春,毌丘俭、文钦作乱。或以司马景王不宜自行,可遣太尉孚往,惟嘏及王肃劝之。景王遂行。以嘏守尚书仆射,俱东。俭、钦破败,嘏有谋焉。及景王,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文王遂以辅政。语在《钟会传》。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岁薨,时年四十七,追赠太常,谥曰元侯。子袛嗣。咸熙中开建五等,以嘏著勋前朝,改封祗泾原子。

(节选自《三国志·傅嘏传》)

注何晏:字平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B.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C.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D.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主要掌管民事,与“司马”“司徒”并称三公。
B.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高级妃嫔和其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C.洛阳是东汉曹魏时期的都城,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中都有对此城的赞誉。
D.邑在文中指封邑,是古代君主赐给宗室、外戚或功臣的封地,随爵位黜升而损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嘏少时闻名,善于识人。他二十岁时就很有名望,被陈群征聘为掾属,后又一路升迁。何晏为吏部尚书时,他劝说曹羲要提防何晏,因此得罪何晏被罢官。
B.傅嘏精通战略,体恤军民。他建议把军队布置在百姓外围,保护百姓财物;驻军吃自己产的粮食,不用远途运输;抓住机会作战,不会远途耗费人力物力。
C.傅嘏审时度势,料事如神。吴将诸葛恪宣称要入侵青州、徐州时,他认为有孙权用兵失败的前车之鉴,诸葛恪一定不敢率领全部军队走海路,后来果如其言。
D.傅嘏为国立功,荫蔽子孙。傅嘏因为有功劳,多次晋封爵位,并且享有一千二百户食邑,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傅祗继承爵位,因为功勋显著,改封为泾原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明法练士,错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
(2)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抗传

抗字幼节,孙策孙也。(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騎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跟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讣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徵,可谓克构者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州牧     领:兼任
B.力则安者制危  侔:弱小
C.黎民未     乂:安定
D.谦如常     冲:谦虚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抗具有他父亲的风范。他受到孙皓的赏识,被加授为镇军大将军。他优虑国事,上 疏劝谏,常夜不能寐。
B.诸将都想急于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答允。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将领们听从 他的命令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
C.晋车骑将军羊祜率领军队向江陵进发。陆抗宁可放弃江陵,也要奔赴西陵,因为江陵 城固兵足,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D.营都督俞赞逃跑投降杨肇,他深知陆抗军中的虚实底细。于是陆抗撤换了素质不高的 夷兵,给杨肇以出其不意的一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2)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小题4】文中陆抗认为能征服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悼,谥曰成侯。子毓嗣。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B.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C.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D.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
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关右”指的就是函谷关以西。
D.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B.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欣赏,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2)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注)翳,华盖。褶:骑服。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
B.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
C.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
D.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C.《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上古经典文献汇编。
D.春秋之义,指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即以王命为重,处理好上下、大小的关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