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白居易传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オ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馀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努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待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ト居履道里②,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③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④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巷,并行于世。

(注):①勋庸:功勋。此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履道里:洛阳里巷名。唐白居易居处。③科头:指不戴冠帽。④鸡林国:国家名。
【小题1】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首上疏,请捕贼 亟:急迫、紧急
B.居易以忠鲠遭摈 累:多次
C.有言:居易母堕井死  俄:不久
D.会昌初致仕,卒 致仕:走上仕途,做官,
【小题2】下面画横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都一样的一项是
A.权贵有嫌出位 于身则耻师焉
B.居易累忠鲠遭摈 请战喻
C.放纵诗酒     今其智反不能及
D.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   不拘时,学于余
【小题3】对划波浪线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B.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C.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D.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划线句子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10:4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鼓山记

吴 海

岁乙巳秋,郡人黄伯弘,约予与广平程伯崇、建安徐宗度,自河口买舟,顺流而下,抵白云廨寺。过东际石桥,桥覆以舟。沿麓稍登,鸣涧在左,荔荫团团,有大石可坐。近里许,有亭曰“乘云”。近亭有窾泉,行者掬以饮。又里许到半山亭,亭后小溪,俯瞰山下。又里许,有阁曰“玄通”,阁外疏竹斜映,倚栏平睇,江流二道,如白虹游龙,萦带长洲,靡焉而东趋,渔歌互答,西山凝晖,碧翠异状。前登岭路,影射人背。转而右,见奇光玲珑,筛林若金色,点缀树上,如花条,如果有叶,华彩相映,瑰丽不可名状。转而上,皆幽林清树,半里许,夹道有小松,曰“松关”。日已下山,行。下小坂,皆干途,迤逦达寺,已昏黑,宿超凡阁。

明日径寺右,行蔬畦间,度松林二三百步,入丛篁中,径傍小竹,微露缀其上如珠,时滴人衣,觉清爽。出篁竹微蹊,二里许,登小顶峰,峰直寺后,下视殿阁,若骑其危。西望都城,列雉数千,市廛阛阓,台前府寺,释老之宫,辉耀崇丽,州邑之雄,可谓罕丽。由小顶而上,又里许至大顶。使僮仆伐披棘,拟步而后可进,若是二百武,少转而南,然后造乎鼓山之巅。乃拂石刻,观晦翁大字,读沈公仪铭,摩挲徐鹿卿《请雨记》。记,久不可辨。

中宵月色如午,罡风忽起,联立东望扶桑,以候朝旭,奔星矢驰,四面相射,有玄云横亘在海面,高四五丈,不得视其初出之景,须臾日上已高,山烟水霏苍茫,远近隐显出,恍然如画图中,又一奇也。

至寺已近午。寺左有灵源洞,石磴垂梯,两岸崇塘,通以石梁,白云亭其上。坐稍久,洞谷生风,时来袭人。起观蔡君谟书,有奇石立道侧,号将军石。于是履危栈,度石门,求晦翁题名,赵子直诗,抵“天风海涛”之亭极焉。孤撑巉岩,凭栏欲堕,川分谷擘,江面如沼,险绝清旷,遂兼得之。

夫升培塿者隘一方,陟冈阜者薄百里,乃今纵目力于霄汉,纳溟渤于胸次,晦冥昼夜,收拾举尽。岂非所处者益高,所见者益远,所造者益深,则所获益富邪?

(选自《闻过斋集》,有删改)

注①阛阓:市场,商场。②武:半步,泛指脚步。③培塿:小土丘。④溟渤:指溟海和渤海。这里泛指大海。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表述了“我”和其他三人一同游览鼓山的经历:首先雇船向东,下船后登鼓山,晚上住在了白云廨寺;第二天从寺院的右边再次登山,在山上看了日出的景象,然后回到白云廨寺,观看了灵源洞相关的景物。
B.作者在游览鼓山时,不仅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十分注重对文化景观的观察,比如在大顶峰看沈公仪的碑铭、徐鹿卿的文字,在灵源洞时不怕危险,踏着栈道走过石门看晦翁的题名以及赵子直的诗歌等。
C.作者游览的景色中有个名叫“乘云”的亭子,它在鼓山的半山腰,亭子的后面有一条小溪流,它的上方有个叫“玄通”的阁楼,站在这个阁楼上可以看到稀疏的竹子、如白练的江流以及听到渔歌互答等。
D.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文章的结尾以议论作结,表达了作者在游览鼓山后的感受。我们学过的《游褒禅山记》也属于这种文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泸江   次:驻扎
B.除武昌   竟:竟然
C.吾独其责 当:承担
D.昆弟贫来者 归:投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问,元代各行中书省所属有理问所理问与副理问,明、清承宣布政使司沿置。
B.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又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的是佛教徒。
C.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唐代始设此职,此后演变为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志。奥鲁赤把政事全交给他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妖术惑众之人。
D.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⑵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