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日:“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日:“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日:“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晓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半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青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金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B.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C.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D.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十寸为尺,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中十寻是言其高。
B.缣素,指供作画的细绢,也指书册或书画。缣是双丝的缯,素是本色的生绢。
C.大夫,封建时代指那些居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知识分子。
D.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常为两个字,一个皇帝只可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与可画论高明,画技高超。他在画竹前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然后--挥而就,力求神似;四方之人纷纷拿着细绢涌进他家里求画。
B.文与可淡泊名利,不喜应酬。他不愿给人画竹,就把自己厌烦的求画者的丝绢抛在地上,骂道要用它做袜子;还让求画者找苏轼画竹。
C.文与可情趣高雅,机敏智慧。他与苏轼书信往来,诗画相和,妙语连珠;把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证明竹有万尺之势。
D.文与可旷放直率,豁达爽朗。他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烧竹笋吃晚饭时,打开信封看苏轼的诗,不禁大笑,口里的饭喷得满桌都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3 11: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匹夫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删节)

(注)①申、吕:申侯,吕伯,周朝大臣。 岳降:指他们是四岳所降生。 傅说:商朝大臣,传说死后化为星宿。②良平:张良、陈平,西汉谋臣。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武士。 仪秦:张仪、苏秦:战国辩士。③熏蒿凄怆:祭祀时,香雾缭绕悲伤凄怆。
【小题1】对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为百世师 “而”表转折关系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 所以,凭借
B.古今所传,不可也 诬,诬陷  然遇之 卒通猝,突然
C.而不能皇甫镈、李逢吉之谤 弭,弥补   能于南海之民 信:取信
D.皆于文行 笃:坚定、专注     愿公庙者听 新:新建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碑,中国古代建庙后所立的祝碑。古代大多是为鬼神立庙碑以求平安,后期慢慢废除鬼神碑,改为记事,题字留念之用。为各种碑上写的文字叫碑文。
B.古人称谓多种多样,有称字,称名,称号,称官职,称郡望等。且一般来说自称称字,称人称名,死后称谥号。文中所说“昌黎”即是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文”则是他的谥号。
C.传说傅说死后化为星宿,这是古人对星空的浪漫想象。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D.古时候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自己“三尺微命”,指自己地位低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以宏阔的历史作韩愈杰出贡献的背景,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韩愈的道德文章和为人行事,展现了韩愈力挽狂澜的气魄和挥斥异端的气度。
B.选文第三段指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是人为的结果,寄寓着作者对韩愈政治上不遇和人生道路坎坷的深切同情。
C.选文第四段主要写韩愈在潮州的政绩以及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王涤治理潮州,养士治民全部按照韩愈方法进行,他还上书建议为韩愈修建新庙。
D.选文第五段苏轼以“如水之在地中”“凿井得泉”两个比喻指出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通俗易懂、新奇形象地说明韩愈对后世的影响广大深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只需断四处)。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2)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①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①圯:yí桥。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节:节操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过分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平:平素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
【小题2】下列各项中,都能表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是
①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②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③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④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⑤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⑥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
B.苏轼认为人人都有不能忍受的事情,一旦被辱则拔剑而起,此为匹夫之勇。临事不惊,泰然能忍,心有丘壑,方为有志之人。
C.苏轼以“忍”字作为评论张良的重心,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D.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之所以能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胸怀远大的志向,张良虽然身材魁梧奇伟而状貌妇人女子,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酒客(劝人饮酒)
万顷之茫然(凌驾)
③击空明兮流光(顺流而下)
④苏子愀然,正襟坐(端正)
⑤山川相,郁乎苍苍(盘绕)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滤酒,这里指斟酒)
⑦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
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应)
A.①②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⑦⑧D.①④⑤⑥⑦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B.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同类题5

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人之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人之所以大过今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面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稼:庄稼,种庄稼。②更休:轮作。③闵闵:担心,小心翼翼。④得:这里指考中进士。
(阅读指要)
本文是苏轼为赠友人张琥而作的。文中用种庄稼进行譬喻,通过正反对比说明美稼要厚基础、饱地力、早播种、待成熟而收获;又推及治学用世,再讲古人“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治学经验,并将自己的治学心得托出共勉。文章说理透彻,造语自然,用意深切。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平居所以自养……(______)
(2)于久屈之中(______)
(3)与吾子同年(______)   
(4)吾子其去此而学也哉(______)
【小题2】下面与“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B.弱者养之以至于刚。
C.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D.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小题3】作者在文中述及古人“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治学经验,强调溢而后流,满而后发,以与今人对比,暗含了对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批评。
【小题4】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治学心得告之友人张琥,既是临别赠言,又是劝勉之语,用意深厚亲切。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2)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