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涵养畜聚非有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是以其言遂不久湮废。然则秦汉而上,虽其老、墨、名、法、杂家之说而犹传,今诸子之书是也;唐宋而下,虽其一切语性命、谈治道之说而亦不传,欧阳永叔所见唐四库书目百不存一焉者是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节选自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有删除)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古人提出的“三不朽”:______、_______、立言。
【小题3】后代文人怎样才能“立言为不朽”?请根据材料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7 01:4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翁姓王氏, 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辐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任,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遁石翁云。
翁伟貌修鬓,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表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师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B.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C.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D.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筮书,筮指古代用蓍草占卦:“龟为卜,策为筮”。筮书是古代记占卜方法的书。
C.邑庠,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学。邑庠在文中是县学的代称。
D.《易》,即《周易》,也叫《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是四书之一,五经之一,也是六艺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先生惊奇于王与准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但王与准委婉表示无意于仕途,赵先生惭愧地向他道歉。
B.王与准之父因为父亲之死而不出任,王与准也不愿出任,县令认为他们对朝廷心怀不满,因此向部使者告发王与准。
C.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D.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2)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擿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邑有淫祠,每祀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注)①擿发奸伏:揭露奸邪,举发阴私。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春秋》诸史 ②以中怒    ③每祀有蛇出户 ④潍民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聘郡学正     部民所詈
B.沉神像江     民安
C.百姓爱 上官令民送牛羊陕西
D.山东兵常牛羊代秋税   振之清风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钱士贵,字符冲,奉贤高桥人。万历庚戌进士,授进贤知县。丁忧服阙补上饶,治行。征御史,寻谢病归。崇祯改元,以原官起用。遣督蚀,还,掌京畿道。寻迁南大理寺丞,以疾告者。十年,起应天府丞,迁南太常卿,召为刑部右侍郎,未至卒。

②初,以御史征也,时“移宫、红丸、梃击”三大案,久未定,下廷臣议,士贵议曰:“选侍移宫在停封一月后,既无垂帘之举,迹涉疑似,阁臣顾不力争,泄泄以处,何以压服众心。李可灼妄进红丸,鼎湖载泣,人思判刃,而阁臣保恶容奸,欲辞赵宣子恶名不可得也。请诛可灼,论政府罪,律议上。”会魏阉窃政,悉反三案,议以倾朝士。士贵恐祸及,遂拂衣去。

③其起应天府丞也,值淮南被寇,流民避乱,接踵渡江,而金陵又遇岁饥,道馑相望。士贵立义仓,置粥厂,计口授餐,活甚众。

④家居十年,为善惟恐不足,梁涉槽死,冻铺馁,恒致倾囊,乡党颂义。敕建专祠,从祀乡贤。

(注)①选侍,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迁入干清宫,不到一个月后,光 宗死于鸿胪寺丞李可灼红丸案。李选侍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欲居干清宫,企图挟皇长子自重。 ②恶名,指弑君之名。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征御史  久未定,下廷臣议  
活甚众  冻铺馁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丁忧服阙补上饶,治行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既无垂帘之举,迹涉疑似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论政府罪,律议上 坐须臾,沛公起
D.乡党颂义   犹且从师而问
(3)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魏阉窃政,悉反三案,议以倾朝士。
②值淮南被寇,流民避乱,接踵渡江,而金陵又遇岁饥,道馑相望。
(4)第②段钱士贵为什么建议“请诛可灼,论政府罪”?用自己的话概括。
(5)从全文看,朝廷为钱士贵敕建乡祠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