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小题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小题4】(小题4)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4 04:1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大夫方君传
刘大櫆
封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
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
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君既执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以婚以嫁:备礼尽瘁。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遭闵凶,何以堪之?
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
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
(节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
注:①封,即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校曲直而已 第:只,仅B.族姻之有丧而不能    敛:收敛
C.遭闵凶,何以堪之    荐:屡次D.其平生所为  迹:考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君对待他人,不管聪明与否,贤德与否,都一概以诚相交。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他也能忍受。
B.方君的同族姻亲中婚丧嫁娶有困难时他都资助。灾荒之年,他在乡里提倡赈灾救恤。府县修城,他捐助白银三千两。
C.方君的弟弟、弟媳先后去世,作为兄长,他办理丧事,抚育孤儿,聘请老师教育他们,乃至他们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
D.方君有一嫁给程氏的姊妹,家庭没落,年老了还要抚养孤弱的孙子。方君在临死时让儿子分出部分家产给她,还安排好她的后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2)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
(3)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以食而任以事。
(4)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小题4】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芝记
(清) 管同
①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其下薪之,槱之①,斩之,艾之,萌蘖之生,又从而践踏之。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所被,暵湿所薰②,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人见芝菌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呜呼!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其亦至不幸也与?
②道光四年,予迁居城北老浮桥,庭有楙树③,前主人断之。明年,有芝生于根,一本九茎,五色具备。予观之,而窃有感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者,木瓜也。彼见咏于《风》,人知为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芝之生岂偶然也?今吾家于此,而芝适生,见者因 贺为吾瑞。吾之瑞曷为乎来哉?为我告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爱惜焉,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也,是则可贺焉矣。
注释: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有《因寄轩文集》。
①槱(yóu由)之:做积存备用的木柴。②雨旸(yáng阳):《尚书洪范》:“曰雨曰旸。”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旸:出太阳。被:加。暵(hàn汗)湿所薰:干湿气味的熏染。暵:干。薰:同“熏”,侵蚀。  ③楙(mào)树:果树名,一名木瓜。
【小题1】对树木而言,下列四种情况,不属于“谓之曰幸”的一项是
A.为栋梁,树于庙堂;为舟楫,泛于江湖。
B.做成器物,陈列在城镇集市,物尽其用。
C.砍伐为薪,萌芽新生,展示出绵绵生意。
D.春华秋实,按时令自然地完成生命周期。
【小题2】灵芝是怎样产生的?请根据第①段文意加以概括。
【小题3】第①段画线问句的作用时什么?
【小题4】第②段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楙树根部长出了灵芝,是对我精心爱护的回报。
B.证明楙树是材木,批评前主人遏其生机的做法。
C.引用儒家经典,表明对楙树生芝的感慨古已有之。
D.楙树见咏于《风》,可见投桃报李广受民间认可。
【小题5】本文写作手法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兄皆师教之  延:邀请
B.弟子之所于师者 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 偷:怠惰
D.直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希望成为友人益友的愿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小题4】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