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趣舍万,静躁不同 殊:不同。
B.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C.终于尽 期:约定。
D.虽舍万殊 趣:往,取。
【小题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欣于所遇
致一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每览昔人兴感
A.两个“其”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其”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之”相同
【小题3】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部分,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30 08:4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静躁不同  殊:不同
B.每览昔人兴感之,若合一契    由: 原因
C.及其所既倦 之:的
D.固知一死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既倦 ④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小题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谓素淡雅致、极尽神韵,表现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俯仰一世, 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小题4】翻译文言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事也 禊:修订地方志的聚会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C.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 负
D.夫人之相与 相与:相交往
【小题2】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①③⑤⑥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小题4】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每月的十五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十五。
B.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免去官职。
C.北向,即向北,“北向坐”就是坐南方位面向北方;在座次安排上,南方位是卑位。
D.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楷书”之称,是中国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B.“癸丑”,在这里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分为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一轮回。
C.“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D.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