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死生亦大矣”,试结合曹操《短歌行》思考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25 03:2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集  咸:全,都
B.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C.终于尽  期:约定
D.言是王右军书    但: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文中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癸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与日的次序。
B.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契 ,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若合一契,意思是感触相同。
D.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齐彭殇,是庄子《齐物论》中的看法。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描绘了清雅优美的自然景物,然后转入叙写雅事,最后以“乐”字作结。
B.第三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世事变迁、死生难测的情况。最后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C.末段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同时作者坚信后世读者都会从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
D.节选《晋书·王羲之传》主要以棐几题字、扇面作书两则故事,从侧面表现王羲之书法的造诣,以及王羲之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而王羲之的自我评价,则是从正面表现其书法的成就以及其颇为自信的性格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 次:旁边B.可乐也    信:相信
C.虽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D.之所欣    向:过去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茂林B.死生亦C.有泉D.火尚足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C.禊事: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四月四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
B.第三段主要辨析“生”与“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乐”与“痛”对比鲜明。
D.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小题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

(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前,抱在怀里
B.俯仰一世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缘故
D.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小题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A.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B.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徘徊于斗牛D.以故其后名曰“褒禅”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其下平旷,有泉B.幽壑之潜蛟
C.一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D.鱼虾而友麋鹿
【小题4】选出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死生亦大矣
A.欣于所遇B.而今安在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弟子又幼来玩 耽:潜心
B.才艺,多权谋 负:有
C.购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D.更不复于梁槛上   安:放,藏
【小题6】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B.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