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节选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1 09: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楚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皆    亡:逃跑
B.汉易耳  与:结交,亲附。
C.惊愕曰  详:通“佯”,假装。
D.夺之权  稍:逐渐、渐渐。
【小题2】下列与文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楚挤  失其
B.睢水之不流 请王诳楚为王
C.收家室西 秦王环柱
D.恶食食项王使者    敢烦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贪于财物,喜好享乐。进兵彭城后掠尽货宝;睢水之战中,他逃跑时还要到沛县去将自己家中的金银财宝带上。
B.项羽做事犹豫,优柔寡断。睢水之战中,楚军把汉军层层包围,但项羽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进兵,刘邦最终得以逃脱。
C.项羽刚愎自用,不善智谋。刘邦用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范增因为受到猜忌,十分气愤,便自请免职,最终病死在途中。
D.刘邦长于用人,左右得力。刘邦部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他从成皋逃出,自己伪装成汉王出降,最终被项羽烧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原创)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胜记     胜:尽,全
B.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察,考证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罚
D.垢弥甚耳     弥:更加
【小题2】(原创)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项是
例:重为乡党所戮笑
A.屈原放逐
B.虽万被戮
C.下流多谤议
D.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小题3】(原创)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倡“有教无类”。
B.左丘,即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太史。《春秋左氏传》《国语》的体例分别为编年体和国别体。
C.《史记》体例通常是,“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D.《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回信,信中叙述了众多前人的不幸与自己所受的不公待遇,主要目的是安慰友人。
【小题4】(原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释)①绛侯:即周勃,西汉开国功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文中袁盎的名和字构成近义关系。
B.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手执符节以为凭证。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曾寄身吕禄门下为食客,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赢得了周勃的信任。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凭借文帝宠幸,常常忌恨袁盎,袁盎为此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国之大礼,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经袁盎解释,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拜寿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亡:逃跑
C.不如因善遇之 遇:款待、对待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良曰:“长于臣。” ②以其无礼于晋
B.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小题4】下面四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具告以事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以其无礼于晋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虽然其人重情义,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在危乱之时不乱阵脚,他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张良是善于谋略的大智者,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营的总导演。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小题6】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