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原创)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胜记     胜:尽,全
B.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察,考证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罚
D.垢弥甚耳     弥:更加
【小题2】(原创)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项是
例:重为乡党所戮笑
A.屈原放逐
B.虽万被戮
C.下流多谤议
D.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小题3】(原创)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倡“有教无类”。
B.左丘,即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太史。《春秋左氏传》《国语》的体例分别为编年体和国别体。
C.《史记》体例通常是,“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D.《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回信,信中叙述了众多前人的不幸与自己所受的不公待遇,主要目的是安慰友人。
【小题4】(原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4 10:1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
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
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的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用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持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任,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关,广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匈奴大入上郡,广遇匈奴数千骑,而所从不过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大军数十里,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后有胡将出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将,复还至其阵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遂皆引兵去。于是天子乃召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列卿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初,广之堂弟李蔡与广俱事文帝。武帝时,蔡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封为乐安侯。蔡为人在下中,名声不及广下甚远。然广不得封侯,而蔡为列侯。广之诸军吏及士卒亦有封侯者。广亦长以此为憾。

(武帝)元狩四年,大将军青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阴受天子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单于,故徙广至右将军军。广自请曰:“臣自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不听,令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时广军无向导,失道,后大将军至。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大将军急责广失道。广曰:“诸校尉无罪,我自失道。”遂引刀自刭。广军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引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卫青:汉武帝宠妃卫夫人的弟弟,深为武帝信任,为大将军多年。②数奇:命不好。
③公孙敖:大将军卫青的亲信。因与匈奴作战时怯懦畏战,刚刚被武帝夺去列侯的爵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大军数十里 去:距离B.于是天子乃召广为右北平太守  拜:任命
C.士卒不尽食,广不食  尝:曾经D.大将军亦欲使敖单于 当:正面对敌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如此百骑走    余与四人拥火
B.复还至其阵中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大将军急责广失道 及其所既倦
D.我自失道 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惜乎,子不遇时!     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合适的时代。
B.欲夜取之,遂皆引兵去。 (匈奴)打算夜晚攻打(李广)他们,于是就带兵走了。
C.广之诸军吏及士卒亦有封侯者。 李广(以往)的下属甚至士卒中也有被封侯的。
D.故徙广至右将军军。   所以把李广调到右将军军中。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年轻时就从军与匈奴作战,因善于骑射,作战英勇,深得文帝的赏识。
B.面对敌人数千兵力,李广凭借百余名骑兵,使用诱敌之计,将敌人一举击溃。
C.尽管李广为人不善言谈,但是关爱体恤士卒,士卒们也乐意为李广效力卖命。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谚语评价李广,表现作者对于这位不善言辞的名将的赞叹。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小题6】李广可称得上是汉代名将,也是后世经常称颂的对象。例如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在他的《滕王阁序》就曾经感慨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小题7】李广终其一生未能完成封侯的愿望,而那些看似不如他的人,却得以封侯。有论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武帝、卫青等人任人唯亲,不能公平封赏;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李广命不好,生不逢时,对这一问题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中及注释里的具体内容谈谈如此认识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 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 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 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 因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 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 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 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 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①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①怚:通“粗”,粗疏,鲁莽    ②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以:率领
B.翦言不用,因病    谢:推辞,推脱
C.自驰频阳 如:到,往
D.李信果秦军 辱:被……羞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C.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D.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D.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同类题5

课外文言文阅读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上将军。
项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 罢:通“疲”,疲劳。
B.故不如先秦赵     斗:争斗。
C.乃相与共立羽为上将军 假:暂时代理。
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 壁:营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西/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B.即帐中斩宋义头/吾还也
C.项羽悉引兵渡河/度我至军中,公
D.楚战士无不一当十/乱易整,不武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B.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C.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D.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宋义认为,披战甲,执兵器,勇战前线,他比不上项羽;坐于军帐,运筹决策,项羽比不上他。
B.“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做铺垫。
C.宋义率领军队长时间停留,不合力救赵攻秦,并且固执己见,让士卒受冻挨饿,于是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以一当十,战胜了秦军。
【小题5】翻译
①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②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⑤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