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慑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nǎnɡ):以往,从前。②博:古代一种博戏。③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④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B.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之:到、往
C.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D.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敬称的一项是
A.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B.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C.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
D.言足下于太子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②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04:1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良久,召唐曰(_________) (2)武帝立,求贤良,冯唐(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致其性焉尔B.公何知吾不能用廉颇
C.摇其本观其疏密D.遏其生气,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小题4】从“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及“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等句中可直接看出冯唐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语言回答)
【小题5】比较本文与左思诗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所述冯唐遭遇的事实差异和作者的不同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以谪去,不自得  意:心情
B.乃贾生曰 :诽谤
C.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秀才: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   遗策
B.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圣人之所以为圣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郡太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他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
C.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采纳。
D.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向孝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心情也压抑起来。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以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 略:大致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D.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封于项 长于臣
B.梁以此奇籍   以故荆轲逐秦王
C.独籍知之耳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而不能为,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B.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C.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D.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B.《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稼,种庄稼;穑,收庄稼。出自《诗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D.宰,家臣,总管。先秦时代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相,在外理事称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自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徒役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颜回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
D.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子路的小心谨慎、讲用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曰: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B.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C.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D.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尺籍,指书写军令、军功等的簿籍,也可指军籍。按照汉制,简牍常规长度为一尺。军中所用木简也是一尺,故有“尺籍”之称。
B.高弟,谓才优而品第高者。如《史记·礼书》:“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称赞子夏有才华,学业精湛。
C.晋文公,名重耳,谥号“文”,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狐偃、先轸等人,使晋国国力大增。
D.寡人,这个称号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古代侯王自谓孤、寡人、不谷,意为少德之人,以示自谦。唐以后唯皇帝自称寡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为相,用五年的时间就改变了郑国混乱的局面,社会治安良好,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
B.公仪休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从他拒绝的言辞可以看出,他爱惜自己的鲁相名誉,希望用自身清廉的方式来保障官位带来的利益。
C.石奢的父亲杀了人,按照楚国的法律,应当判处死刑。石奢为了尽孝,同时对楚昭王的责备有一个交代,最后选择代父受死。
D.李离过听杀人,判自己死刑。他执意要以死抵罪,是因为良心的谴责使他不忍心把罪过推给官位比他低、俸禄比他少的官员。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2)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