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囊空不办: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引自《南史·虞玩之传》,原指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②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诗歌首句描绘董传的生活常态,画面感强。
B.董传生活清贫,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C.颈联巧于用典,蕴藉含蓄,鼓励董传“穷且益坚”,坚定人生目标。
D.尾联在祝福董传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的同时,也批评董传字迹潦草。
【小题2】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02 06:0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雪堂记

宋苏轼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於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而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子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而言有谓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然未尽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而领之曰:“有若人哉。”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本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隐几:靠着几案;③系马:不能自由奔跑的马;④泐:石依其纹理而裂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而之  垣:筑墙围绕
B.苏子心若而口未尝言 省:明白
C.将以子之心也     佚:遗弃,散失
D.客而颔之曰 顾:回头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组是
A.筑而垣之,作堂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B.子遇我,幸矣 简能而任((《谏太宗十思疏》)
C.心雪而警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五人墓碑记》)
D.客忻然笑  归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散人之道”和“落外之游”的主客问难,深入辩论了彼此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苏轼从“失意”到“适意”的生存智慧。
B.在“客人”看来,苏轼在雪堂四周绘以雪景,希望达到怡心适意的效果,是用其智巧的表现,“心散而形拘”,本质上仍然是个“拘人”。
C.苏轼追求的是远离机巧变诈的纷争之地,不再计较世俗所追逐的虚名微利,构筑适于自己意趣的天地,而不是超然尘世之外的“散人之道”。
D.语言上叙事简练,描写生动,说理透辟严谨,具有鲜明的思辩色彩;结构上蓄势充分,层层深入;情感倾向上追求朴实闲淡的“适意”人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而言有谓,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鄂州,治所今湖北武汉武昌;
②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寿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B.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词作开篇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
C.“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
D.“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为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E. 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自己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励自己,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词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宋)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①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②层霄:弥漫的云气。③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④玉骢:良马。⑤骄:壮健的样子。⑥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