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非文学类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梁思成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 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 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③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④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⑤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⑥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可以用极不相同的“ 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
B.无论宫殿、庙宇还是山亭、水榭、影壁、牌楼都是中国建筑,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C.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为世界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D.建筑的“词汇”和“文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小题2】对第⑤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B.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等,无论是方是圆,无论是宽是窄,无论是高是低,无论是否雕花,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C.尽管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或者世界其它地方的窗子形式不同,所用材料不同,但其作用却完全相同。
D.中国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完全一样,但作用却不尽相同。
【小题3】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建筑,才算得上中国建筑,才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B.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形式不一,所用材料也不一样,是因为建筑大师们的设计理念不同。
C.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建筑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仍为主要结构方法。
D.《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有助于我们熟悉中国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写出一篇中国“文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6 07:5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不起的弟弟
陈忠实
这天,作家刚起来,弟弟来了。弟弟从山区老家来,肩头上挎着一只早已过时的仿军用黄色帆布包。
作家看见弟弟的第一眼,当即想着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兄弟姊妹生活在尚未脱贫的山区,凡是找上门的,作家总得给些钱。
弟弟坦然直言:“哥,你别慌,我不要钱。我知道你名气很大,还是没有钱。”作家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弟弟坦率地说:“我想搞一个运输公司,先买一辆公共汽车,搞客运。你想想,你怎么能有钱给我?你把我嫂子卖了,也买不来一辆汽车————”
作家弹了弹烟灰,大声呵斥:“凭你这号货,能搞长途客运,你是不是昨晚做梦还没醒?”
弟弟并不恼:“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不相信我。事没成之前,谁也不信,弄成了,人又给你骚情了。前几年,你没成名时,谁把你当一回事?那时候你整天写稿子,没人登,我咋看你咋不像个作家;而今,我咋看你都像个作家……”
作家真被堵住了口,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行啊,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
弟弟笑了:“我还得求你,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给刘县长写个条子,让他给银行行长说句话,我就能拿到贷款。刘县长是你的哥们儿……”
作家笑着给刘县长写了一张条。
过了两天,作家给刘县长挂了长途电话,说明来龙去脉,最后,点破题旨:“你知道我这个弟弟是个什么货。我给他讲不请道理,推到你手里,你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把他打发走算了。”
刘县长笑了:“你的电话来晚了,你弟昨日后晌就来了,我把他介绍给了农行行长。
刚放下电话筒,铃又响了,是弟弟打来的:“哥呀,我在县农行,贷款没问题。刘县长一句话,农行行长照办,我要贷5万元,他连一个子儿也不敢少给。”
作家心里沉了一下,真要贷款5万元,这家伙把钱捣腾光了,谁来还贷?他对这个弟弟最不放心,听着他狐假虎威的口气,愈加疑虑:“你可得考虑换贷能力呀……”
弟弟说:“你甭操心,现在,人家贷款要财产抵押,我相来想去,咱们兄弟姊妹就你日子过得好,你给我当担保人。”
作家冲口而出:“那就把我押上。”
弟弟一笑,说:“谁敢押你这大作家啊。行长到是给我出了主意,把你那本书押上。”
行长给弟弟出的这个主意,分明是游戏。自以为聪明的弟弟,正在农行行长的圈套里瞎忙。作家说:“我的那本书早卖给出版社了,版权在人家出版社,不属于我,押不成。”
弟弟显然不懂《出版法》:“你写的书怎么不由你呢?你得给我想想办法,哪怕编个慌话,先让我把钱贷下。”
作家缠不过,说:“我只有一支钢笔,永生牌的,你作押吧。”说完“啪”地挂断电话。
一个月后,作家和朋友刘县长聚在一起,突然想起弟弟贷款的事,说:“后来,那贷款缠没缠你?”
刘县长多喝了几盅,大笑起来,给作家讲了一个可以为小说尾声的故事——
你弟弟从我那儿走时,要借我的自行车。三天后,交给传达室,我都认不出了,车铃摘掉了,车龙头换上了一副生锈的,车子的钢圈和内外胎换成旧的,只乘那个三角架———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了……
作家“啊”了一声,想骂也没骂出来。
刘县长说:“我看着这辆自行车,突然想起你常说的‘这个货’——只有这个称呼好。”
次日,作家回乡看望父母,顺便看望这个弟弟。弟弟正蹲在窑门口抽烟。显然,汽车公司没有办起来,那辆自行车倒是撑在窑门前的场院里,除了三角架是脱漆锈斑的旧架子,其余部件都是崭新的。
寒暄之后,作家指着自行车,说:“你太丢人现眼了……”
弟弟笑起来:“这算个屁事,车也不是刘县长自己的,公家给他再买一辆嘛。哥,你跟他说是哥们儿,我沾不上大光,沾这么点小光,权当‘扶贫’嘛……”
瞅着嘻嘻哈哈的弟弟,作家什么也说不来。走出窑院,面对弥漫着柴烟的村巷,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
(选自漓江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略有改动)
【注】①骚情,陕西关中方言,“献殷勤,过分热情”之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中的弟弟从老家山区进城找知名作家哥哥帮忙,他不要哥哥的现钱,而是要借哥哥的名义,他很体谅原本也不富裕的哥哥,说明他直率、善解人意。
B.“作家”开始时大声呵斥想买公共汽车的弟弟,后来却说“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这说明“作家”当时是出于重亲情而想要帮衬弟弟。
C.刘县长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既是作家的朋友,又是作家弟弟贷款的介绍人,是一位善于识人、处事缜密的好领导。
D.小说在设置、塑造人物形象时富有匠心,如描写刘县长与农行行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前者是个有情有义又坚持原则的领导,后者则是个圆滑奸诈、媚上欺下的干部。
【小题2】小说以“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结尾,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作家”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相对于共享经济中的增量,我更关注存量部分的资源盘活。”全国政协委员汪浩然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量闲置资源以及公共资源共享还存在瓶颈,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社会财富的很大浪费。目前一些租赁模式的共享经济在资本炒作下增量过快,一味通过从增量中找增量的方式,出现了无序投入、资源浪费的情况。共享经济想要健康发展,还须“从存量中找增量,而不是从增量中找增量”。江浩然呼吁,“国家应该在鼓励共享破除瓶颈上出台政策措施,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共享经济要发展更要健康》人民日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萧条似乎是在一夜之间降临的。2018年12月,大概是ofo最难捱的日子。自中旬起,ofo总部就遭到讨还押金的用户的围堵,队伍从五楼排到一楼,又从大堂延伸到马路上。曾与ofo分庭抗礼的摩拜单车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在被美团收购后20多天时间里,摩拜毛损人民币4.07亿元,平均每天亏损1500多万元。

仅在几年前,共享单车发展的速度如同搭上火箭。2015平10月底,ofo投放单车数量仅2万辆,到2017年,这一数字迅速攀升至2300万。疯狂扩张的背后,是投资者们不断输送的融资血液。数据显示,2016年有超过20家共享单车企业共存,融资总额超过30亿元。用户规模也呈指数级增长,2016年共享单车的用户1886万人,同比增长700%。

但到2017年底,共享单车死亡名单越来越长,悟空单车、3Vbike单车、小鸣单车、酷骑单车等皆上榜。市场洗牌、管理失控、烧钱恶性循环、资本逃离,甚至挪用押金填补缺口,这些因素汇聚起来,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向还未成熟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大败局》)

材料三:

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公司管理不善,“罪魁”或许来自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无底线的炒作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挑战。

当资本把分段式租赁炒作成共享经济后,这种商业模式就注定无法实现盈利。正如德国一家媒体为共享单车算的账所显示:每辆单车成本250欧元,按照每个用户4天使用一次的平均值及每小时12欧分的价格,想要依靠用户的租金收回成本,实在遥遥无期。它不但不能激活闲置资源,反而增加了共享单车的运维负担。

从人性角度看,共享单车挑战了国民素质。之前有报道称,共享单车是一面“国民照妖镜”。它们就那样几乎无监管地放置在街头巷尾,你可以把它破坏了,或是据为己有。监管和追查的成本都不低,而惩处的力度却不高,这就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破坏与损毁的行为也就随之而来了。低监管、低惩罚的现状确实构建了一个道德陷阱,引诱人们往里跳。

共享经济或许在中国真的很难实现,它不仅考验创业者的胸怀,同时也挑战了人性黑暗面。当急功近利、烧资本成了许多创业者的通病后,这种商业方式犹如闪闪流星,转瞬即逝。

(《共享经济始于炒作,毁于人性》)

材料四: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表示,共享单车是重线下重投入的行业,相比毫无节制、粗放的大规模投放,这个行业能够持久性地健康地运行下去,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去年10月,哈啰单车陆续投入使用了具备五重定位、自适应蓝牙组网、智能语音等功能的第五代智能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共享单车的运营效率,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的闲置率。比如自适应的蓝牙电子围栏,单车须要停放在蓝牙划定的范围内才能锁上;针对车辆容易堆积且有去无回的“城币黑洞”,哈啰通过AI算法和大数据,自动找出“黑洞”区域并设置为“禁停区”。

共享单车的运维服务商说,限于政策规定,哈啰单车在北京地区的投放总量是不占优势的,但为了提高每辆单车的使用效率,线下运维人员会将单车来回捣腾。“即使是在热点的地铁口,哈啰也不是每个出口都投放,而是会选择那些人流量更大的出口。”

(《共享单车比拼精细运营》)

【小题1】下列针对四则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协委员江浩然认为,共享经济想要健康发展,就要注重存量部分资源的盘活,必须从存量中找增量。
B.几年前,共享单车的发展速度“如同搭上火箭”,疯狂扩张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用户规模呈指数级增长。
C.材料三认为,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或许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无底线的炒作和国民素质不高导致的。
D.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表示,哈啰能够持久健康地运行,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一些租赁模式的共享经济在资本炒作下增量过快,出现了无序投人、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也是ofo等共享单车衰败的原因之一。
B.材料三认为当资本把分段式租赁炒作成共享经济后,就注定无法实现盈利,这导致了共享单车难以盈利、运维负担过重等问题。
C.市场洗牌、管理失控、烧钱恶性循环、资本逃离,甚至挪用押金填补缺口,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等,是共享经济不成熟的内在原因。
D.哈啰单车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共享单车运营效率,降低车辆闲置率的做法体现了“从存量中找增量,而不是从增量中找增量”的主张。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分析能够促使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把原来一个法学院拆分为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等等。这样的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长期在这样的专业分工下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缺陷。
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在《新法学》月刊1948年第1期上发表了《法学界的贫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法律的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对于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与法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二是对于法学科目仅有局部的研究。法律的分门别类,本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学法之人应该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
杨兆龙先生对上个世纪40年代法学界的批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于目前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杨先生过去批评的“法学界的贫乏”更有可能愈来愈严重。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已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等。所谓“古今通”,就是要打通中华法系到今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所谓“中外通”,就是要进行中国和西欧法治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试图弄清楚中国和西欧的法治究竟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差异,还是一种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且,西欧的历史在世界范围才是特殊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社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中世纪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权、王权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母体里正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正是因为如此,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富强起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成功者甚少。所谓“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学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所谓“名实通”,这里的“名”指理论,“实”指实际。“名实通”就是强调要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西方法学总体上给人一种重视逻辑假设、忽略历史论证的感觉。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精神,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对那些不能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假设,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把其视为一种理念,而非历史事实。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比逻辑推理更可靠一些。
(摘编自2016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其弊端已现,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
B.当今法学教育分工过细,会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领域不广泛,教师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狭窄的缺陷。
C.法律的分门别类,原本为研究之方便,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
D.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原因是重视理论假设、忽略实践论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新问题,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B.文章在论证中引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一文,意在阐明学法之人应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管窥蠡测。
C.对于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文章先指出现状,接着引杨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
D.文章在分析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这一观点时,对“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都做了详细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古今通”就是指要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就是要通晓中国古今法治的联系,把握法治发展变化的规律。
B.我们希望每个学法之士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都应有一定研究。
C.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对今天缺乏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了解或仅研究法学局部的学法之人,仍有借鉴意义。
D.“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等的研究精神是应该借鉴的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史学家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该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以及诗人心性思想的深刻领悟,直至与诗人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才能最终完成。而这几个方面可以用“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予以概括。

“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它以语词涵义的训诂诠释、经史典故的查勘考据为基础,延伸到对诗歌字法、句法、章法的研析和审美。但是古代很多诗评家皆深信一切“评点笺释,皆后人方隅之见”,诗之高妙者实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不求甚解只求会心的印象式的鉴赏风气直到清代才有根本性的改变。如金圣叹对杜甫诗的评点方法显然迥别于传统的诗评家,十分注意作品文本的形式技巧。他要“分解”唐诗,像庖丁解牛那样,“细读”这个具体文本,通过对诗歌具体语词形式的把握,达到对诗歌整体神韵的体会。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太具体了,就很容易变得机械、呆板,而且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所说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等现象也的确存在。

“知人论世”作为诗歌鉴赏的一个视角,是根据诗人的生平际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婚姻爱情等推断诗歌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而诠释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后来历代诗评家大都奉此为圭臬,因此便成为了诗歌鉴赏中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采取这种鉴赏视角时,常常会对历史背景材料的分析过于具体,甚至穿凿附会,使得诗歌的鉴赏失去文本应有的艺术美感。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极其生动逼真地把离家日久的游子在返乡途中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当“知人论世”的考据和分析,认定这是宋之问从流放地逃亡洛阳途经汉江所作时,读者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感顿时烟消云散。所以,即便“知人论世”,也不能忽视诗歌文本内在结构的艺术美感。

“以意逆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这样方能领会诗歌的本旨。“志”作为诗人当时的“心境”,不仅是作诗的冲动和前提,也是由语言文字凝结在诗中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宋代诗评家以散发着儒家人伦光辉的理想人格来诠释杜诗,得出杜甫“一饭不忘君”的结论。这种对杜诗的解读,显然是以己心忖度、逆料杜甫当时之心境,对杜甫在困厄逆境中,仍然无时不北望朝廷、忠贞不渝之精神的极大肯定和颂扬。但是,这种说法是否有“过分”之嫌呢?杜诗是否处处皆表现“一饭不忘君”的忠君思想呢?人们在运用“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鉴赏诗歌时,先在心中定下一个自己的“意”,而后为了迁就自己这个“意”,不惜削足适履、曲为解说,这难免附会穿凿。所以,“以意逆志”还须回归诗歌文本本身,结合“文学本位”与“知人论世”,有理有据地以己之“意”去体悟诗人凝结在诗歌语词中的“志”。

当然,从以上三方面的鉴赏视角去鉴赏一首诗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对一首诗作的全面欣赏,但有法可依,总比模糊的感受与盲目的偶合要切实多了。

(摘编自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本位”鉴赏,需深入诗歌内部语境解读,以达到对诗歌整体神韵的体会。
B.“知人论世”指根据诗人的生平推断诗歌语词的意蕴,进而诠释作品的思想情感。
C.“以意逆志”指通过对语词形式的把握逆料诗人当时的心境,以领会诗歌本旨。
D.通过“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视角鉴赏,就能全面欣赏诗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不能过于细致,否则会变得机械呆板。
B.文章第三段用《渡汉江》的例子证明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太具体会妨害诗歌的艺术性。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宋代诗评家解读杜诗的分析,说明“以意逆志”可能会穿凿附会。
D.文章对三种鉴赏视角都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鉴赏诗歌应该更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代诗评发展看,“文学本位”理念的成熟应晚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B.金圣叹对唐诗庖丁解牛式的解读,注重作品的形式技巧,无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
C.鉴赏诗歌时,对作者的生平际遇等历史背景材料的考据与分析,并非越细致就越好。
D.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综合借鉴不同鉴赏方式,有所取舍,直至与诗人心弦共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他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的感觉,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不自量力”是人类的根本性的错误,也是人类的一个根本性的特征,人类的一切英雄行为都是在这种不自量力的错误中完成的。人类永远无法满足它已经实现的一切;它永远向往着一个还没有实现的更崇高的目标;它永远希望能够完全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一直把它引向最终的悲剧结局的原因,是它无法改正的一个“错误”。但它的主体性力量也正是在这个无法避免的错误中得到表现的。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反抗的不是他能够战胜的,他反抗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人的命运的悲剧。
(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小题1】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D.人类不愿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又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横向比较的模式,以寻求中国和西方悲剧相似的美学特征。
B.文章以精卫填海为例,论述了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C.精卫与夸父的案例分析互为补充,充分强调了人类主体意识的强大。
D.通过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阐明了悲剧英雄的审美价值。
【小题3】对于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有很接近的美学特征这一说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的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显示出浓烈的悲剧性。
B.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在与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的抗争中,无法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发挥。
C.崇高性是在人类的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D.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与古希腊悲剧中的神,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