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个寂寞的黄梅人

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影响,现在突然出来废名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便是满怀惭愧。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我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才发现废名竟是我的湖北同乡,是黄梅人。

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感觉文本确是怪怪的     ,其作品写的几乎都是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鲜明主旨和思想深度。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写得像小说。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感觉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

废名写他熟虑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     ,没有一丝粉饰。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他文中的世界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静天然。

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视野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读他的《桥》时,读者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时,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 ,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 ”(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

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驱车几百公里,终于来到湖北黄梅他的孤独的坟墓前,没有绿荫匝地的诗意,没有喈喈的鸟叫,也没有晚风悠扬的浅吟或低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像走进“林茂无鸟声”的虚空里,有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闲静和伤感。

你生前寂寞,死后也寂寞,但我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生命之水在汩汩地流淌。你为了学术上的分歧和朋友熊十力论争得扭打在一处,第二天,又和熊十力坐在昨天扭打的老地方继续辩论;你在北大跟你的学生上课,直指鲁迅作品之间的优劣……这些可贵的学风令现代人汗颜。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儒释道研究,你的小说里充满着静寂的意境,这种特殊的小说美学特征是你留给后人的一座富矿。

你把冯文炳这个真名废了,废了名字就叫“废名”,你的名字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你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是我们永远崇敬的。你留下来的文字是鲜活的汉文化元素,是留给岁月的珍贵遗言。在历史的无限的河流里,你永远也不会寂寞的。

【小题1】在选文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写四字格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影自怜 栩栩如生 不同寻常 隐晦深奥
B.不同寻常 顾影自怜 栩栩如生 隐晦深奥
C.不同寻常 栩栩如生 隐晦深奥 顾影自怜
D.顾影自怜 不同寻常 隐晦深奥 栩栩如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本文从废名的文学创作、生活习惯、个性爱好等方面入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作家的形象,给人生动亲切、如在眼前的感觉。
B.废名的小说写得像散文,不注重故事性,没有鲜明的主旨和深刻的思想。有评论文章说,读他的小说“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
C.废名是上个世纪初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他的“怪”表现在小说的取材、写法、语言等不同于他人,他的小说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D.因为废名的小说的文字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隐晦深奥,所以,读者很难走进他的作品中去。
E.作者以废名的作品为切入点,来解读其艺术创作的特点,触摸并刻画其独立的人格,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个性作家。
【小题3】本文主要写的是废名,而作者却在前两段用较多笔墨写汪曾祺,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小题4】废名的创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小题5】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寂寞的黄梅人”,而文章最后却说“你永远也不会寂寞”,这样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2 12:1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气象组织10月24日在日内瓦发布公报称,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这一“里程碑”。1990年至2015年间,来自工业、农业和家庭活动的二氧化碳(CO2)、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长寿命温室气体,使导致气候变暖的“辐射强迫”效应上升37%。具体而言,2015年全球CO2平均水平为工业化前的144%,2014至2015年CO2的增加值大于上一年和过去10年增量的平均值。
此前,CO2浓度曾在某些月份和地区达到过400ppm,但全年平均值从未达到这一水平。据预测,2016年CO2浓度将全年保持在400ppm以上,且未来几十年都不会低于这一水平。
始于2015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也加速了CO2浓度升高,并在2016年造成严重影响,引发热带地区干旱,降低了森林、植被和海洋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此外,强厄尔尼诺还导致森林火灾产生的CO2排放量上升。受去年8月至9月印度尼西亚严重森林火灾的影响,赤道附近亚洲地区CO2的排放量是1997年至2015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节选自2016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二:
蓝天与灰天的对比说明燃烧化石能源对环境有着不利影响,而两者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巨大差异提供了一种尚未开发的发电能源。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团队研制出一种装置,利用化石燃料发电厂排放的CO2与环境空气中CO2的浓度差发电,可给电池充电。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环境科学和技术》杂志上。
该装置叫“流动单元”,工作原理是将CO2排放物溶解于水性溶液中,利用其与环境空气中的CO2之间的浓度差发电。其产生的平均功率密度为0.82瓦/平方米,高于以前类似方法获得值的近200倍。
研究人员介绍,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捕获CO2这种排放物获取能量,而现有技术是在昂贵的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将CO2转化为有用的燃料来获取能量。
(节选自2017年2月《科技日报》)
材料三:
现代社会消耗了大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导致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此,通过电催化CO2转化成为一条可行之路:采用可再生的风电、太阳能等洁净电能为能源,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将CO2直接一步转化为CO1、甲酸、甲醇等燃料及化学品,并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和洁净电能的有效存储,表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
中科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学低碳能源联合实验室陈为工作组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最终发现由金属钯(Pd)、锡(Sn)组成的Pd-Sn合金催化剂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只需施加非常低的电压,该催化剂就能将所输入电能的99%用于驱动CO2转化生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甲酸。甲酸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广泛用于农药、皮革、染料、医药和橡胶等工业。此项研究以CO2为原料,利用可再生电能高效率合成甲酸,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通过电催化过程将CO2转化生成含有两个(及以上)碳原子的产物,如乙烯、乙醇等非常困难,也是行内重点攻克的目标。该研究团队在前期纳米碳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氮掺杂的介孔碳(N-carbon)材料,通过调控N-carbon的孔道结构和表面活性位构型,成功实现了CO2直接转化生成乙醇。乙醇是用途最为广泛的基础化学品之一,应用于合成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燃料等,产业前景巨大。
(节选自2017年9月《经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全球二氧化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公报说,2015年以前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从未达到400 ppm。
B.来自工业、农业和家庭活动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都属于温室气体且是长寿命的。
C.强厄尔尼诺现象在2016年引发热带地区出现干旱,也降低了森林、植被和海洋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D.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去年8至9月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也使得赤道附近亚洲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近20多年平均水平猛增两倍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揭示了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材料二、三则从科学研究成果的角度说明二氧化碳实际上是一种成本低廉的能源。
B.“蓝天”在这里是指天空基本上未被二氧化碳污染;“灰天”在这里是指燃烧化石能源排出的二氧化碳对天空造成了不利影响。
C.《科技日报》报道了美国某大学科研团队利用不同环境下二氧化碳的浓度差进行发电,并产生了远远高于此前以类似方法获得的电量,说明科学研究很有实效。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报道了科研团队对空气中急剧增加的二氧化碳进行了转化研究,并已经取得成功,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美国《环境科学和技术》的认可。
E. 三则材料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将近二十多年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变化醒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说明二氧化碳的增加带来的害处多多。
【小题3】二氧化碳有怎样的负面影响,人类又该如何应对其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材料一: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至于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摘自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
材料二:
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统计情况
类别
数量(项)
省份
数量(项)
民间文学
66
云南
79
民间音乐
72
新疆
69
民间舞蹈
90
贵州
63
传统戏剧
13
内蒙古
53
曲艺
17
青海
42
杂技与竞技
18
西藏
41
民间美术
31
四川
39
传统手工技艺
61
湖南
25
传统医药
13
广西、吉林
24
民俗
96
甘肃
15
 
(改编自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
材料三: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非遗虽然被称为“遗产”,但又不像别的已经“固化”的遗产,它是仍然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传统,也许已经老迈,却不是朽木;也许已见式微,却从未消亡。对于这样活着的文化,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容,非遗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的。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于世,就在于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形象符号,圣诞歌和圣诞礼物的仪式营造,都成为商家“圣诞大餐”的内容,既调动起人们参与的兴趣,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网络传播工具,用好网络传播工具,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摘自杨文博《民间工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材料四:
首先,互联网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销售平台的建立——使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实现无时空障碍的沟通。其次,民间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线上推广、线下体验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商业思维。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互联网时代,商家可以利用消费数据的积累分析出商品的市场反响情况,对不同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实现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摘自张玉玲《活态传承需全民参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关键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B.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C.非遗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因此新时代非遗也应有新的内容。
D.在非遗保护中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积极地引导,并且尽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剪纸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传承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
B.材料二显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类别、省份等层面的分布都不均衡。
C.非遗虽然仍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但是缺乏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难免消亡。
D.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是非遗保护传承中最重要的力量。
E. 西方的圣诞节因为借助了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所以成了世界的节日。
【小题3】结合民间工艺与互联网结合的做法,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在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鸡汤与囚笼

羽戈

微博与微信时代的到来,我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心灵鸡汤的杀伤力。我本以为,它的受众,主要是我弟弟这样的人,初中文化,业余生活以喝酒打牌为主;不曾想它在今日中国,几乎造成通杀。以我的朋友圈为例,喜欢传播或制造心灵鸡汤的,教师、白领和学生都有。他们的面目与头脑,原本千姿百态,甚至针锋相对,但一旦受惑于心灵鸡汤,其灵魂就千篇一律的单调,甚至虚弱。

“心灵鸡汤”的起源,可追溯到1993年美国《心灵鸡汤》丛书的面市。若抛开名目,它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明朝的《菜根谭》就是。从起源和历史上讲,心灵鸡汤并非贬义,中国的《菜根谭》, 美国的《心灵鸡汤》所包含的修身与处世智慧,足够世人受用。如若视心灵鸡汤为商品,它也有自身的价值和需求,供求正当,既非强迫,亦无欺诈。因此喝点心灵鸡汤,算不上丢人。

但是,为何在今日中国,心灵鸡汤一词几乎彻底沦为贬义,即便其粉丝,也往往羞于承认他们的热爱?而同时,心灵鸡汤仍拥有巨大市场,假如它是问题产品,病源何在?

鸡汤的水平在下降。譬如那则《鹰的重生》,说鹰要活到70岁,必须在40岁那年,完成一次蜕变,即拔掉衰老的指甲、羽毛、换喙。这一过程需150天,熬过150天,才可换来此后30年的鹰击长空。故事何其励志,但却是天方夜谭,与科学完全相悖。

还有一则著名鸡汤,写一个富翁向渔夫讲述奋斗史,说:成为富翁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钓鱼、晒太阳、享受生活。渔夫笑道:原来你奋斗这些年,只是为了达到我现在的生活状态。这则鸡汤告诉世人,不要羡慕别人,幸福很简单,他人孜孜以求的生活,你正坐拥于怀而不自知呢。故事极具迷惑性,它把富翁拉到了渔夫的狭隘处境,简化了生活的可能性。

心灵鸡汤的价值在于抚慰和激励,不幸的是当下盛行的鸡汤,给人的抚慰不是包扎伤口,而是诱导你去认同,伤口是一种存在,存在即是合理。富翁与渔夫的故事就是一例。再如于丹教育国人应对雾霾:“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就要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她承认了雾霾的危害,却也证成了雾霾的合理。这样的抚慰, 简直是一种精神雾霾,比雾霾更可怕。

于丹这番话,可视为中国式心灵鸡汤的代表。多数心灵鸡汤,都是劝谕受众回归内心、反观内心, 在内心避难。反求诸己,一日三省吾身,并无问题, 问题在于,反省与审视内心,立意在于克服、战胜自己身上的种种幽暗意识,从而独立于外在世界,而非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致与外在世界隔绝。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误人多矣, 除非把心与世界打通,此言才能成立,否则,世界那么大,心却那么小,只能承载一碗添加了罂粟壳的心灵鸡汤。

这样的抚慰之下,激励何从谈起?然而,心灵鸡汤的粉丝们,只想做心灵王国的主人,他们没有分辨是非的知识和能力,也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行为;或者竟是不愿,而甘于饮鸩止渴。他们专以鸡汤为武器,并在内心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心灵鸡汤之毒正在于此。是的,他们以鸡汤为武器,无往不胜,但这鸡汤终也成了他们的囚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许多人受惑于“心灵鸡汤”,是因为他们的灵魂单调,甚至虚弱,甘愿饮鸩止渴。
B.文章认为《菜根谭》也是心灵鸡汤,但它包含的修身与处世智慧比当下的鸡汤水平高得多。
C.《富翁和渔夫》的故事之所以极具迷惑性,是把富翁的奋斗目标等同于渔夫所处的生活状态。
D.文章用“精神雾霾”“罂粟壳”来喻称中国式的“心灵鸡汤”,意在说明这类鸡汤的危害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分析了“心灵鸡汤”受众的构成,表明论题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
B.文章选择“鹰的重生”“富翁与渔夫”两个典型例子,证明当下心灵鸡汤水平低下。
C.文章追溯心灵鸡汤的起源和历史,肯定其价值和需要,体现了立论的严谨性。
D.文章按照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心灵鸡汤的蜕变及其危害性。
【小题3】作者认为心灵鸡汤“毒”在哪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国的减贫实践与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全球树立了典范。面对深度贫因地区,如何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脱贫攻坚,精准为要。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政府的努力、企业的助力、社会组织的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壮志如铁”的决心、“精准滴灌”的用心、“万夫一力”的齐心。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将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摘编自人民网《汇聚精准扶贫强大合力》)

材料二: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鲜明特色。脱贫攻坚,外界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外在的推动力不可能永远不变。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搞好产业扶贫。

但也要看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国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短期化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又如脱离群众的倾向,一些地方贫困户并没有融入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凡此种种,无不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产业扶贫取得实效。

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产业扶贫贵在“精准”》)

材料三:

笔者回老家过年时,了解到政府给每个低收入家庭送去羊羔饲养,但有的贫困户找到村委会说,送羊羔,要送放羊工来,类似的要求还有不少。这种“谁穷谁有理”的思想要不得。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一部分人单纯“等靠要”,难以彻底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扶贫重在扶志》)

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扶贫干部对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表格已经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摘编自央广网《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材料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对减贫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已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B.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使扶贫提速,加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C.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应该考虑的。
D.很多贫困户的思想上还有“穷根”,还存在着“谁穷谁有理”这种典型的“等靠要”的思想,主观上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则文字材料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办法,为扶贫工作指明方向。
B.材料五的数据显示,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贫困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
C.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
D.根据材料五可知,中国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因学、因残、因灾比例之和,国家应加大对因病致贫人口的帮扶力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 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 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 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