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材料一: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至于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摘自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
材料二:
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统计情况
类别
数量(项)
省份
数量(项)
民间文学
66
云南
79
民间音乐
72
新疆
69
民间舞蹈
90
贵州
63
传统戏剧
13
内蒙古
53
曲艺
17
青海
42
杂技与竞技
18
西藏
41
民间美术
31
四川
39
传统手工技艺
61
湖南
25
传统医药
13
广西、吉林
24
民俗
96
甘肃
15
 
(改编自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
材料三: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非遗虽然被称为“遗产”,但又不像别的已经“固化”的遗产,它是仍然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传统,也许已经老迈,却不是朽木;也许已见式微,却从未消亡。对于这样活着的文化,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容,非遗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的。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于世,就在于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形象符号,圣诞歌和圣诞礼物的仪式营造,都成为商家“圣诞大餐”的内容,既调动起人们参与的兴趣,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网络传播工具,用好网络传播工具,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摘自杨文博《民间工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材料四:
首先,互联网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销售平台的建立——使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实现无时空障碍的沟通。其次,民间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线上推广、线下体验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商业思维。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互联网时代,商家可以利用消费数据的积累分析出商品的市场反响情况,对不同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实现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摘自张玉玲《活态传承需全民参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关键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B.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C.非遗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因此新时代非遗也应有新的内容。
D.在非遗保护中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积极地引导,并且尽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剪纸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传承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
B.材料二显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类别、省份等层面的分布都不均衡。
C.非遗虽然仍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但是缺乏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难免消亡。
D.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是非遗保护传承中最重要的力量。
E. 西方的圣诞节因为借助了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所以成了世界的节日。
【小题3】结合民间工艺与互联网结合的做法,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在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6 12: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厨刀

刘明

①早晨有雾,淡淡的。

②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③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④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⑤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⑥“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⑦“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⑧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⑨“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⑩“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⑪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⑫“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⑬“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⑭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⑮“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⑯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⑰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⑱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⑲“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⑳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㉑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㉒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㉓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㉔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㉕“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㉖“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㉗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小题1】第一段中“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比喻非常精妙,请加以赏析。
【小题2】小说中黑袄汉子做买卖“硬是一声也不吆喝”,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概括小说中“黑袄汉子”的性格特点。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姚和尚
凌鼎年
古庙街一带近年形成了一个古玩市场。
在这个民间的古玩市场上,金簪、玉佩,韩瓶、清瓷,田黄印、鸡血石,蚁鼻钱、金错刀,竹根雕刻、红木饰件,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或明或暗,时有出现。当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全看你识货不识货。
开春以来,这个古玩市场上冒出了一个秃顶的老者,此人瘦如枯柴,只两只鹰隼似的眼睛透着不可捉摸的神色,其相貌实在不能恭维。有人认出了他,说他是走乡串村收旧货的,住在银杏树弄,叫姚和尚。不知是他秃顶叫他和尚呢还是他独身一人叫他和尚,抑或他先前确是当过和尚的,没人知底,姑且存疑。
姚和尚自出现在这古玩市场后,每天风雨无阻,必早早来此。一到,先泡上一壶酽茶,然后小竹凳上一坐,在地上铺块塑料纸,从邋里邋遢的包里取出几样古玩一一摆出,欣赏一番后,不言不语地静坐着,一副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样子。
懂行的一看就知道姚和尚的几件古玩都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你看,那只小型宣德炉,明代的;那只紫砂壶,陈曼生制的;那只内画鼻烟壶,清宫御制藏品;那串紫檀木佛珠,一百单八颗,颗颗刻有佛像,颗颗栩栩如生……
相中这些古玩的主儿不是一个两个,但一听姚和尚的开价,都连连咋舌。有个叫老庙哥的,看中他一把蒙古刀,曾软磨硬缠,姚和尚就是不肯降价一个子儿,固执得像头牛。
“妈的,这老家伙八成是想钓大鱼,狠斩一刀。”老庙哥窝火归窝火,心里不能不佩服姚和尚心黑有种,倒也生出三分敬意。
渐渐,人们发现姚和尚的地摊每日里只是虚摆而已,或者说只是显摆显摆罢了,他热衷于与人摆古谈古。一讲起古玩,他会立时鲜活起来,亢奋起来。若有谁与他论辩古玩鉴赏,他会唾沫四溅,比手画脚,也许,只有此时才似乎溅出他人生的点点灿烂,别看姚和尚其貌不扬,肚里倒有些货色。可以这样说,那些常在这古玩市场上走动的,不管摊主买主,要论鉴赏眼力,几乎没有比得上他的。
有天,姚和尚摊位前来了位歇顶的中年人,他一看到那只鼻烟壶,像饿鹰看到了野兔似的,一下抢在了手里,横看竖看,后来索性拿出放大镜看,那眼神,简直怀疑他是否想抢了去。
姚和尚知道真正识货的来了,开心地哼起了江南小调。
歇顶者毫不掩饰地说:“珍品珍品稀世珍品啊!”
随即,他与姚和尚聊了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姚和尚大有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的那种感觉。他拍歇顶者说:“老弟,走,咱俩去喝一盅。我请客!”
“洋葱头来了,这下,肯定被姚和尚斩进。”老庙哥很是感慨,他对同道的说道,“姚和尚这家伙,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一手,玩得绝。”
老庙哥最关心的是姚和尚的刀斩得狠不狠。可吊他胃口的是,姚和尚与歇顶者坐在饭店里不出来了。看来歇顶者也不是嫩头,里面正演讨价还价蘑菇战呢。谁沉不住气。谁坏分。
哟,出来了。只见歇顶者满面喜色,自言自语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庙哥盯上去问:“出多少血敲下的?”
歇顶者先一愣,随即带着十二分感动之情说:“他不肯收钱,送的。他割爱相送。”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好似老庙哥的鼻烟壶让姚和尚送了人,老庙哥一副气得吐血的样子。
老庙哥决计去敲一下姚和尚的竹杠。他带了几个哥们儿,候在那棵有六七百年树龄的古银杏下。
姚和尚带着几分酒态,依然沉浸在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慰之中。
老庙哥等几个拦住了姚和尚,老庙哥挥挥手里的百元钞,说是要买下姚和尚的宣德炉。
姚和尚淡淡一笑,说:“50万,不还价!”
“老秀驴,你骨头痒痒还是怎么的?”老庙哥的哥们儿嚷着。老庙哥拍拍姚和尚说:“你送人不肉疼,哥们儿给你钱,你反不给面子,这不是瞧不上咱哥们儿吗?好运就别怨哥们儿不义气。”随着老庙哥一摆手,几个哥们儿一拥而上,想抢下姚和尚的宣德炉。不期姚和尚一个“醉汉躲影”闪到了老庙哥身边,并且出手疾速地来了个“仙人请酒”招式,将老庙哥手里的那张百元票请飞了出去,但见那张百元票变得像把坚硬无缘的飞刀似的直飞古银杏树,竟直刺刺地嵌进了树皮里。
老庙哥一伙儿惊得腿肚子都发颤,乖乖地溜之大吉。
后来,再没有人敢找姚和尚的岔子。姚和尚依然每天来古玩市场,依然稳坐钓鱼台的样子。逢着谈得投缘的,他就要请酒。碰着特投缘的,姚和尚的古玩就会少一件。从不见他收人家一个硬币。
老庙哥曾花大价钱请了个解放前开古玩店的老头儿去与姚和尚聊,想投其所好,或许也能弄个正宗的唐三彩或镇墓兽之类,至少弄个清宫“大内”瓷器。然而一无所得,姚和尚连酒也不清。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古玩市场并且具体描写市场上的货物,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也为人物的出场作出铺垫。
B.姚和尚摆出古玩后,“一副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样子”,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货真价实的宝贝自有识货者出高价购买。
C.姚和尚每日摆摊,其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宝贝,他更喜欢跟别人摆古谈古;只有这时候,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D.歇顶中年人曾苦苦寻觅那只鼻烟壶而不得,结果姚和尚却割爱相送,这令他十分感动,也让老庙哥又嫉妒又愤恨。
E.小说语言通俗自然,不事雕琢,然写人叙事生动传神,如写姚和尚制服老庙哥一伙,写得富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2)老庙哥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姚和尚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道:“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②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③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¹¹)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¹¹*10¹¹=10²²。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有两个卫星,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整个宇亩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

⑤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亿5千万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星系群”距离地球200万光年。
B.M31距离地球200万光年。
C.银河系中心距离地球4万光年。
D.距离地球80亿光年的星云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我们人类是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所以宇宙间的生命都隐藏在角落里。
B.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处在银河系的中心,那么我们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缘地带,才能找到地球。
C.探索太阳和地球是我们面临的急切任务,而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同样催迫着我们去探索。
D.我们自己的星系和M31星系非常相似,也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
E.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比如说M31星群。
【小题3】试概括①②③节的段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通常以“社会转型”来描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生产过程(包括劳动方式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产业构成的非农化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基本动力,而由此带动的社会生活形态上的城市化则是最显著的外在表征。如果我们将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看作是一种“乡土文明”的话,那么,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则正在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城市文明”的时代。

对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没有将它看作是描述中国整体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在费先生这里,与“乡土社会”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而是历史序列上的“现代社会"。费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所要刻画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是一种独特的乡土型文明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点的传统“乡土文明”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而是笼罩于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

但是,无论你是主动告别还是恋恋不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乡土文明”已无可避免、无可挽回地成为了或正在成为明日黄花,今日的我们已无可选择地进入了“城市文明”主导的时代。 这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提升必然带来产业的集中,而产业的集中,结合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必然带动人口向产业集中地大规模集聚,进而带来城市的扩张。这一过程,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看,都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必然进程。

在传统乡土社会,一方面城乡联系本身并不紧密;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乡村是本位,而且相对独立,不依赖于城市,而并非生产基地的城市则反过来完全依赖于农村。但现代社会的城乡关系则截然不同,一方面,由于现代市场以及更为直观可感的交通、通讯技术的纽带作用,城乡联系变得异常紧密;另一方面,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之后,城市在城乡关系中便取得了几乎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而必然地发挥出对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而且,只要承认经济运行的形态方式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其他各个方面,那么,城市的这种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也必将及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运行方式必然是围绕着城市而组建起来的,今天我们的乡村振兴只能顺应而不可逆这个基本历史趋势而展开。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首先是(即使不是完全是)一个使乡村参与并共享以城市文明为表征的现代文明的过程,是乡村融入城市主导的现代文明的过程。

《摘编自冯婷《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明是在社会发展客观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决定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B.城市文明是独具中国特点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覆盖城市、乡村在内的整个社会。
C.城市文明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是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提升带来的必然结果。
D.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表征,在乡村振兴中只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就定能取得成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乡村振兴”为写作目的,着重论述了城市文明是一种必须顺应的历史趋势。
B.文章着意厘清人们对“乡土中国”的错误认知,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是种文明形态。
C.文章提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概念,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对城市文明的论述。
D.文章论述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城乡关系上的不同时主要从联系性和独立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正进行着由乡土文明到城市文明的转型,乡村受到城市的重塑和辐射作用,实质上已经完全沦为城市的附庸。
B.我们被带入城市文明时代,与当今中国产业的集中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带来的人口大规模向产业聚集地聚集有关。
C.在当今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城市文明时代这一背景,在城乡一体的视野下统筹规划。
D.潍坊鼓励企业到农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淄博依托工业城市底蕴发展乡村旅游,这些举措都和本文的理念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