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人所有的境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 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看见一棵树,但不知道那就是树,今天看见一棵树,明天又看见一棵树,看到一千天, 他才知道那就是树。此时,“树”并不是第一千零一棵树,而是树的概念。如果他进一步了解到 什么是概念,而又自觉其了解,他的精神境界就开始进入概念世界了。有概念而且自觉其有概 念,是人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者。一只猫,它知道饿了就吃,累了就睡,看见可怕的东西就跑。 人就不然了。人不但有概念,而且自觉其有概念。
金岳霖曾说“哲学是概念的游戏”,他用了一个似乎自我解嘲的词。人们或许以为这句话 是一个戏论,这是因为他没有把这句话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起来。一个人所有的概念就是他的 精神境界;一个人所有的概念的高低,就分别出他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例如一个人没有宇宙这 个概念,他就根本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明代杨椒山就义时曾作二诗,一曰:“浩气反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了事,留与后人 补。”二曰:“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一般看来,两首诗是同等地 位,但其实迥然不同。第一首是就人与宇宙关系而言,是为天地境界中的话。第二首就君臣关 系而言,是为道德境界中的话。
又如张巡、颜果卿死于王事,其行为本是道德行为,人也在道德境界。但正如文天祥《正气 歌》所说,“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此等行为意义又不同,虽本是道德行为,但《正气歌》以之 与“天地有正气”连接起来,则是从天地境界的观点看这些行为,又不止是道德行为了。这些分 别,以前儒家的人似未看清楚。
这里就牵涉到宋明理学中,理学和心学长期争执的一个问题:在修养功夫中“理”的地位。
程颢说:“学者需要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 须穷索。”一方面“浑然与物同体”,这是直觉。一方面又需要“识得此理”,此理是个概念。直觉 所得,须用概念固定,这是概念在哲学中的作用。由此可见,概念在哲学中不可少。没有受益于哲学的人,当然也有他的精神境界,那就是自然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圣贤,都指人的精神境界而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个人如果 真正了解什么是概念,他就像一个长期被监禁在洞穴中的人,一旦被释放出来,忽然看见天地广 大,日月光明。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可以当“理想国”的王,所谓“哲学王”。“哲学 王”类似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圣王”。他们所行之道,称为“内圣外王之道”。
——(摘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棵树”到“树”这个概念的认知过程,必然会带来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
B.“哲学是概念的游戏”被理解为一种自我解嘲,是因金岳霖不会从境界角度看概念。 |
C.如果一个人有了天地宇宙这个概念,那么他就可能达到高层次的“天地境界”。 |
D.—个真正的哲学家可以当理想国的“王”,这和“哲学王”的“王”意思一致。 |
A.文章用人认识树的过程形象阐释了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形成概念的过程。 |
B.第四段举杨椒山作诗例,印证了前文概念的高低可以分别出精神境界高低的观点。 |
C.文章批评理学心学之争并引用程颖语,意在强调概念的形成在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
D.柏拉图所谓“哲学王”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圣王”,都为精神境界极高的人物。 |
A.杨椒山就义时所作二诗表明,一个人是可以存在于两种不同的境界当中的。 |
B.若没有文天祥的《正气歌》,张巡、颜杲卿的行为只能是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境界。 |
C.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哲学,缺乏概念,那么他的精神境界一般停留在自然境界。 |
D.根据文意,精神境界的达成应该经历“直觉经验一概念固定一哲学思考”的过程。 |